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陈国祥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3-18 8:19:1
“教师六年一轮岗”弊大于利
 
□陈国祥
 
最近,江苏省法制办公布了《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征求意见稿),其中,第二十一条规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城乡教师资源,建立本行政区域义务教育公办教师定期交流制度,组织公办学校教师流动。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满六年的,应当流动。”目前正在征求公众意见,定于2010年4月2日在南京召开立法听证会。
 
从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的科学理解、从中小学校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从学校培养学生功能的最优化发挥等视角来分析,“教师六年一轮岗”弊大于利,不宜推行。
 
第一,从理念的认识层面看,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教育平均发展,更不是削弱高水平学校去填补薄弱学校,降低总体教育水平。
 
均衡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加强、提升薄弱学校,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把薄弱的学校搞上去,而不是把强势的学校拉下来。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均衡是相对的,绝对的平均是不存在的。事实上,只有差异才能促进竞争,竞争才能推动发展。
 
教师是学校的主导力量,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六年一轮岗”如果是一个刚性的规定,那么,每6年以后,每个学校的教师队伍就是一个完全的重新组合。始终处于流动中的教师队伍,必然削弱优秀学校的教育水平和质量,也不可能很快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这也是和立法部门、教育管理部门的初衷相违背的。
 
第二,从学校发展的规律看,学校是一个教育组织,只有通过长期的积淀、传承才能逐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育人理念、思路、方法,才能形成凝聚人心的校风,富有特色的教风,引领学生的学风。
 
一个良好的学校氛围,会使每一位教师发挥出充分的潜力和优势。教师不是单枪匹马的个人,教师的组合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水平。常州北环中学校长陈小平从改善人际关系入手,通过打造“和”文化,经过6年的努力,使这所以弱出名的学校找到了腾飞的翅膀,成为一所受人瞩目的学校。正如媒体所言:“陈小平带领这所学校由弱变强的经历及其所解决的难题、崛起的速度、积累的经验、体现的价值,对于其他正在寻求出路的薄弱学校有何意义?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如何评价北环中学的办学成果?”
 
“北环现象”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教师的强与弱是相对的,具有中小学资格的老师,他们的强弱更取决于态度。在和谐的氛围、良好的团队中,弱的教师可以变强;在矛盾重重、难以协调的环境中,强的教师也会变弱。从教师轮岗的视角看,“北环现象”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薄弱学校的崛起,不是主要依靠教师轮岗,或者说教师轮岗对薄弱学校崛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第三,从教师队伍建设来看,频繁、大量的流动无论对教师个人还是教师队伍总体建设来说都是弊大于利。
 
从教师个人发展的规律看,到一个新的单位,一般要有一两年的适应期才能逐步找到自己的感觉,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需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磨炼才能形成适合该校特点、适合学生要求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使个人的教育、教学进入到一个最佳的境界,这一过程没有八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是不可能达到的。“六年轮一岗”实际意味着,一位教师从适应到熟悉,刚要进入成熟与提升阶段,就要考虑重新轮岗的问题。好的教师不想走,不适应的教师希望走,教师的精力会有相当一部分放在走与不走、走到哪里去的矛盾之中。始终处于轮岗、适应、再轮岗的流动之中,不符合教师个人成长、发展的规律。
 
从教师队伍建设来看,学生的培养不是靠哪一个教师个人的力量,而要靠教师队伍的整体合力。一支优秀教师队伍是在长期教育、教学磨合中逐步形成的。教师不同的个性,对教育的不同理解,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需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沟通、理解、整合,才能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培养、成长的共同体。这就需要一支相对稳定的队伍,需要实践、磨合、打造的过程,“六年一轮岗”对整体教师队伍建设和提升队伍的水平带来更大的困难。
 
基于以上的分析,要均衡基础教育的发展,不宜采取教师“六年一轮岗”的办法,或者说“六年一轮岗”不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最佳办法。
 
均衡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逐步缩小与优秀学校的差距。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切实落实好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外,从师资队伍建设角度考虑可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是合理整合布局,优化教师队伍。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和计划生育的观念被广大农村人群所接受,农村人口出现明显下降。江苏省句容市(县级市)2003年初中毕业生为1.1万人,2009年为6000多人,下降达45%,其中减少的生源主要在农村。根据这一趋势可对农村初中进行合理、科学的布局调整,合并薄弱学校,组合、优化教师队伍。从句容实际情况看,只要在中心城镇或市郊再建两所初中,即可满足全市初中教育的需求。这样可集中力量把这几所学校办好。加快学校住宿条件建设,使离校较远的学生实行寄宿,从根本上消除薄弱学校。小学可把学校办在相对集中的村或乡镇。市、区同样可通过科学整合、合理布局,撤并一些薄弱的学校,优化教师队伍。
 
二是通过外派内培提升薄弱学校内生动力。通过向薄弱学校派遣优秀的校长、选派优秀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选派优秀的师范毕业生,聘请刚退休的优秀骨干老师、招募志愿者等方式提升薄弱学校的骨干教师力量。通过对在校教师的培训、培养,提高素质。开发薄弱学校教师的内生动力,激发潜能,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使薄弱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三是组建教育集团。在同一区域内的学校可组建教育集团,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以名校带弱校,以名校融弱校,不断提高区域内弱校的水平,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
 
薄弱学校产生和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六年一轮岗”会对薄弱学校的改变产生一定作用,但从全局看、从长远看,作为一种刚性的制度是弊大于利。(作者系江苏大学党委原副书记)
 
《科学时报》 (2010-3-18 A1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