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朱广菁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3-11 21:32:0
新科技革命前夜重提科学家责任
——访全国人大常委、中科院党组副书记方新
 
□朱广菁
 
早在1999年6月26日~7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世界科学大会,主题为“21世纪的科学——新的承诺”,明确提出“科学为和平与发展服务”,包含人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科学服务于社会”,应承担社会伦理和社会责任。
 
然而整整10年之后,2009年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其举办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竟上演了一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利益问题上的争锋与博弈;更引人深思的是,这次会议举行的关键时刻曝出了“气候门”事件: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主任菲尔·琼斯等气象学家上千封电子邮件和3000多份有关气候变化的文件,涉嫌操纵数据、选择科学流程、支持碳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的结论。
 
当今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前夜,我国科学家应秉持何种创新价值观,又肩负什么样的社会责任?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中科院党组副书记方新对此发表见解。
 
当前,世界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系因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和驱动力。中国科学院“创新2050”科技发展路线图,集中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对未来一个阶段科学技术发展的思考
 
“美国总统奥巴马谈创新、英国首相布朗谈创新,2006年1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2009年11月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当前,世界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系因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和驱动力。”方新说,我国经济经过连续30年高速发展之后,仍要力保GDP8%以上,这是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因为唯有发展,才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才能解决发展中突显的各种问题与矛盾;而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方新说,过去几年,中科院组织300多位高水平专家,启动2050年重要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首次提出“构建我国八大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整体构想,其中22个涉及各个领域的战略性科技问题,或关系我国在全球化知识经济环境中的国际竞争力,或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持续发展,或关系我国的国家安全以及应对可能发生的科技革命,均需前瞻部署一些前沿问题。去年,这一研究冠名《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以战略研究系列报告的形式出版,集中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对中国乃至世界未来一个阶段的思考。
 
科学家要把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统一起来,更多地关注绿色、智能、健康、普惠这些可能的科技发展趋势,更多地关注地球这一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
 
方新说,自上个世纪起,科学技术研究已不仅仅是凭科学家个人兴趣独自探索而越来越成为一项规模宏大的事业,需要政府支持,需要团队协同与合作。科学家使用纳税人的钱从事科研,就需承担对纳税人的责任,就要把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统一起来。在从事科学研究时,要把探索科学前沿同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在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时,需提供真实可靠的科学依据和经得起推敲的真知灼见。科学家还需向公众报告使用纳税人的钱研究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果、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正负影响,以便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
 
方新说,国际上围绕气候变化的争论,本质上是发展权的问题。作为发展中大国,我们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要为国家发展赢得空间;作为科学家,我们又应更多地关注绿色、智能、健康、普惠这些可能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更多地关注地球这一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
 
就像当年爱因斯坦提出质能关系式E=mc2而不应承担原子弹对人类的危害一样,科学技术被误用、滥用的责任不应完全归因于科学家,政府的职责是加强管理,创造良好氛围
 
“‘三聚氰胺事件’被曝光后,社会上有人批评科学家发明了三聚氰胺。其实,就像当年爱因斯坦提出质能关系式E=mc2而不应承担原子弹对人类的危害一样,科学技术被误用、滥用的责任不应强加于科学家。”
 
方新说,政府的职责是创造条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与氛围,让科学家潜心研究;同时搭建科学家与公众沟通与交流的平台,特别是要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其中包括对科学家诚信与贡献的评估等。
 
《科学时报》 (2010-3-12 A1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