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 闻  论 坛 博 客 分类信息 论 文 实名举报
       直播 | 科学时报系列 | English | 电子杂志 | 邮件订阅 | RSS | 返回首页   
科学网首页>科学时报>正文
复旦大学人工耳蜗造福先天聋儿
 作者:黄辛 孙理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15 22:19:6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本报讯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王正敏领衔,历时近10年成功研发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多道程控人工耳蜗”,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本报1月15日头版曾有相关图片报道。
 
此前,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梁鸿教授等人申报的“上海市先天性听力障碍人群及13万新生儿听力筛查研究”已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研究表明,由于出生缺陷而导致新生儿听觉丧失,将可通过植入性耳膜助听器使其像正常儿童一样听说读写,从而使得新生儿的先天性聋哑大幅减少。
 
统计显示,中国现有听力语言障碍人士2000多万名,每年新增先天性耳聋患儿约3万名。先天性聋哑的早期干预治疗十分重要,倘若等到青少年时期再去矫正,很多器官都已发育成熟,效果将大打折扣。但早期植入助听器这一技术一直被少数发达国家垄断,进口产品售价高达3万美元。复旦研发的人工耳蜗面世后,价格比进口同类产品廉价一半以上,大大降低了患者使用的门槛,将为我国提高先天失聪人口的康复率、提高人口质量作出重大贡献。
 
据王正敏介绍,人工耳蜗根据汉语发音的特点设计,可长期植入内耳,利用声电转换装置取代聋人耳蜗内丧失功能的毛细胞,刺激听神经,再由大脑产生听觉。使用者不仅能分辨各种环境声、元音和辅音,还能分辨汉语四声,尤其适应国人助听的需要。
 
针对过去物理反应性试验不能准确而有效地检测出新生儿聋哑的情况,梁鸿查阅相关文献后发现:神经反射技术能直接通过对新生儿声源的刺激来测试神经的反应,从而筛查先天失聪。研究表明:这一检测技术不仅十分先进,并能以低成本开展实施与推广,而且检测技术能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干预、解决新生儿聋哑的问题。
 
梁鸿指出,在新生儿早期就将他们的听力障碍检测出来,并在早期就植入耳膜助听器,那么,他们今后的发音效果将与正常人完全一样,他们的会话交际将再也没有任何障碍。
 
E-mail推荐
京ICP备07017567
Copyright @ 2007 科学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