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国人均能源消费量达到2吨标准煤,电力装机容量突破7亿千瓦,我国能源供需形势正发生变化,供应全面紧张的局面已经得到缓解。能源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说明我国在能源建设方面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说明我国在设备制造、技术水平、经营管理等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是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的并存期。一方面,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还有大量的农村人口没有用上电;经济发展步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能源需求仍将进一步增长,而国内优质能源资源相对短缺;能源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还比较明显;仍然没有摆脱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在世界能源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使我国利用国际能源资源阻力加大;国际能源价格高位震荡,国际油价每桶突破100美元,进口能源对我国经济外汇支付、通货膨胀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大、环境污染低、可永续利用,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能源。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特别是最近几年,由于国际能源市场的动荡,许多国家调整能源战略,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出了明确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制定了鼓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律和政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得到迅速发展。
在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满足能源需求、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已发挥并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但由于过去长期处于能源供应紧张,忽视了作为单机规模相对较小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对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要性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宏观政策上,缺乏相应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导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还很低,技术进步缓慢,产业基础薄弱,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十五”以来,投资商迫切寻找新的投资领域,200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特别是随后陆续出台的一些扶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相关政策,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大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法律保障,坚定了一些投资商的信心,投资商对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从观望转向务实,掀起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投资的新高潮。“十五”时期,基本实现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从务虚走向务实的转变。
2006年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占69.4%,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8.4%和OECD国家的21.1%,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给我国的能源效率、环境、交通运输等带来一系列的压力。水电、核电、风电在能源消费总量中仅占7.2%,在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中仅占22.2%和16.8%。2007年9月发布的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总能源消费量的15%,因此,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能源结构矛盾比较突出,一次能源结构、电源结构中煤炭比重过高。通过调整结构、增加技术含量,来实现能源结构的升级换代。
我国应该因地制宜,政府应高度重视多元能源的研究,着力解决能源发展中质量型的矛盾,加大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激励,开发新型能源,为最终摆脱依赖石油的经济走出一条节能型道路。
在我国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以吸取国际经验,进行目标引导、政策激励、产业扶持和资金支持;坚持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市场开发与产业发展互相促进,近期开发利用与长期技术储备相结合,政策激励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为了推进新能源的大发展,应该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行动上进一步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扶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相关政策。
1.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该从国家整体能源战略、能源供应安全、环境保护的角度,从长计议,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
2.培育市场、改善市场环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需要建立供求一体化的市场机制,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优惠的价格政策和强制性的市场份额政策,以及政府投资、政府特许权等措施,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市场,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确保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充分考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不同技术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给予有区别的扶持和激励政策,特别是对一些石油替代产品方面的许多工作显得滞后,制约了其发展。
3.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根据不同技术所处阶段给予有区别的优惠。
4.高起点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一些国家在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在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上应该站在新起点,立足长远形成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产业,并且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作者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