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前,上海师范大学在结束了为期一周的辅导员招聘考试后,初步确定了入围的应聘者,并将在下学期开学初公布名单、进行试用,确定最终录用人选。
今年上海师大面向社会共招聘14名辅导员,招聘的基本条件为:“中共党员,通过英语六级,硕士学历”,此外,还须有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蒋威宜介绍说,学校以前的学生辅导员主要是本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留校担任,虽然近几年也对外招聘过辅导员,不过招聘公告一般放在学校网站的网页里,校外人员前来应聘的较少;而今年首次把招聘公告放在了学校网站的首页上,结果在短短一周内,就接到基本条件符合的简历近240份,报名人数比去年增加了近一半,并呈现出名校多、学历高的特点。
报名应聘者中,除了“海归”外,有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名校的近10名博士和博士后,还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的硕士30多人。
准入门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需更高
近年来,随着在校学生人数的增长,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增多、管理难度加大,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与招聘专业教师不同,辅导员考试更注重考查个人的领导能力与沟通意识。在上海师大2007年新辅导员的招聘中,一方面注重选拔高学历、有丰富经验的人员充实辅导员队伍、优化辅导员结构,另一方面引入笔试并强化面试,努力提高招聘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据悉,此次招聘的笔试试题,包括性格气质测试、综合能力和思政工作能力试题,如活动策划组织和实施方案的制定、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公文撰写等,其中关于如何化解学生寝室矛盾的试题可以测试应试者的“功力”。
由该校党委副书记蒋威宜和副校长陆建非,以及学工部、人事处、组织部、纪委、校团委、各学院学生工作有关负责人组成的面试小组对应聘者的面试则更加考查了他们对突发问题的处理能力,评委们从学生园区、心理咨询、学生宿舍、学生工作方法创新、学生党建等方面向应聘者提问。每名应聘者在进场前都要抽取一个案例,涵盖“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该怎么办?”“对大学生拖欠学费,又该如何处理?”等,用以考查应聘者对处理突发事件、化解学生心理危机等方面的“实战”能力。其间,陆建非还现场用英语测试了几位曾读过英语专业的学生。不少应聘者以出众的口才、敏捷的现场应变能力,以及对从事学生工作真诚的愿望让面试小组们左右为难、难以取舍。
硕士博士热衷当辅导员
高校的学生辅导员,除了在生活上照顾好分管的学生外,还要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因为工作强度大、收入低和缺乏身份认同感,这一职位在过去几年被看作是高校中最“没有前景的职位”。近两年该职位越来越被求职者看好,高学历群体纷纷竞聘辅导员,与研究生扩招后严峻的就业形势有关。
前来应聘的一位复旦中文系的博士说,眼下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高校里工作是不少人的择业首选,而且辅导员是个充满活力与挑战的职业,与富有青春朝气的大学生打交道,每天的工作都充满各种可能性。
“过去大家总说,辅导员就是大学生的保姆,没有学术前途,但我希望既能当好‘保姆’,又能把我所学到的知识和我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学生。”华东政法学院一名参加面试的硕士生这么对面试老师表示。
对于学校较高的招聘条件,上海师大副校长陆建非介绍,学校对辅导员制定较高的准入门槛,是为了更好地建立和培养一支综合能力强、专业素质高、政治素质硬、技术含量高的职业化辅导员队伍。目前学校为辅导员开通了多种深造和进修的途径,也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以确保他们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专业学习、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方面发挥最大的作用。
“硕士生当学生辅导员绝对不是人才浪费。”陆建非说,“一名合格的学生辅导员需要具备职业意识,相应的技术、专业背景,要了解国情、校情,还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策划大型活动的能力和宣传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要有爱心和责任心。”
也有教育专家指出,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距离最近的德育工作者,他们必须具备专业技能,如活动组织能力、谈心技巧、心理辅导等,随着近年来学生数量不断增加,高校对辅导员的数量和素质要求也不断提升,因此博士硕士的加入也是一种客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