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要求各地各新闻单位认真开展2023年“新春走基层”活动
近日,中宣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新闻单位认真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组织编辑记者深入基层一线采访报道,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全面反映各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效,生动展示广大人民群众欢乐祥和过春节的喜人景象,齐心协力营造喜庆安康、昂扬向上的节日氛围。
走进5G智能化煤矿“样板间”
新春时节,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的潞安化工集团新元公司仍是一片繁忙景象。矿井口搭建了喜庆的春节背景墙,升井通道旁铺着红地毯、挂了红灯笼,LED大屏播放着欢快的祝福歌曲。
在机修车间里,升井的故障备件和修理好的备件吊装运转不停,早上10点,白班倒班工人和机修班工人乘坐无轨防爆胶轮车从3号和9号煤井上下往返。升井的工人们走进矿灯、瓦斯报警仪专用储存室,将设备放入自己的专属柜子充电,再去更衣室沐浴,从而结束整个轮班。
“5G+智能化煤矿的建成对我们一线工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井下工作环境的极大改善,能在这样的环境工作感觉很自豪、很幸福。”刚刚升井的综采队二组检修班工长白景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守护青藏高原这片“净土”
新春佳节,在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里,忙碌的身影穿梭在仪器设备与实验试剂之间,副研究员董慧科正小心翼翼地在一堆沙石碎粒里寻找一些东西,连眼都不敢眨。
董慧科的研究对象是青藏高原的污染物,他想要探明污染物在青藏高原环境中是如何输入、迁移和转化的。2022年底,青藏高原第二次科考队队员们在三江源,以及中科院在青藏高原设立的野外台站,如纳木错站、珠峰站、藏东南站等地采集了降水和河流水体样品共260余个。
作为科考队的科研工作者,根据科研进度安排,董慧科需要在3个月内完成所有水体样品的前处理“净化”以及分析工作。这个春节,他和小伙伴们一直坚守在实验室里。
南繁育种人 疾风知劲草
1月21日晚,当窦秉德、戴佳锟和史红丽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宿舍时,他们惊喜地发现厨师居然准备了满满一桌饭菜。
“今天怎么这么丰盛啊?”吃了几个月一菜一汤的戴佳锟迫不及待地问道。
“今天是大年三十!”厨师答道。3位泡在玉米地里几个月、只看天气不看时间的科研工作者这才反应过来——今天要过年了。
这里是海南省乐东县,是陕西省科学院“一所一品”项目“生态高值特种玉米种质提升与健康食品产业化”的南繁育种基地。在全国人民欢庆兔年到来的时候,南繁育种基地的“一所一品”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雨林博物闯关行
“一到春节,植物园游客量就爆了。”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环境教育中心的赵金丽说,版纳植物园自1月以来,旅游接待量一直在高位运行,春节高峰时日均游客超过2万人次,刷新了入园游客量最高纪录。
版纳植物园的春节科普活动——“癸卯迎新春·雨林博物闯关行”从大年初二一直持续到初六,每日有近千人参与。负责科普活动的环境教育中心工作人员不仅要给每位参与者介绍活动规则,还要现场解说各种神奇物种背后的科学故事,几乎是满负荷工作。
空天院测月雷达团队:我们和“嫦娥”一起过大年
“根据安排,大年初五要进行嫦娥七号测月雷达载荷初样鉴定件的相关工作。”
“好的!”
1月25日,大年初四,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测月雷达科研团队副研究员卢伟收到了“开工”通知。团队的其他人和他一样,提前结束春节假期,如约赶赴工作岗位。
大年初六一早,卢伟和同事驱车来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怀柔园区。春节的联试大厅热闹非凡,大家围绕着同一个目标——嫦娥七号科学载荷,开启了工作模式。
冲刺!即将投入使用
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五,位于湖北赤壁中伙铺镇的中国(赤壁)中试谷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数十名施工人员陆续进场,贴砖、刷墙、开槽排线,新年开工第一天,工期进度分秒必争。
洪水铺村与罗县村“挽手”处,东海山水库碧波荡漾,基地指挥大楼依山傍水,楼高三层半,各有分区,主体建筑已完工。
该基地以赤壁市为主建设,武汉大学龚健雅院士团队参与规划设计,旨在服务智能无人系统及相关学科研究和验证,将开展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等各种智能无人系统的示范验证,攻关高精度定位技术,开展技术竞赛、学生实习和科普展览,承担国家智能无人系统标准建设等。
“一期项目接近收尾了,目前在做室内装修和室外配套,预计3月可使用。”龚健雅院士团队成员周光文介绍,项目完成后,这里将是国内范围最大、地理条件最好的智能无人系统野外测试基地。
上海科学家海南玉米地里授粉忙
“啪啪啪,啪啪啪……”兔年春节,海南三亚中廖村,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南繁基地的15亩玉米地里,传出了拍打纸袋的清脆声。那是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巫永睿研究员和妻子、上海师范大学遗传学教授王文琴带着学生,在给试验田里的玉米授粉。
这已是他们在海南种玉米的第十个年头。去年11月,巫永睿夫妇团队联袂获得的玉米高蛋白的主效基因THP9-T登上了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成果一出,立即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注。“玉米从种子到种子的生长周期有四个多月,我们在上海与海南轮番种植,争取一年完成三轮。”巫永睿说,通过以空间换时间,团队争取在今年下半年再为三个玉米高蛋白基因申请专利。
数字地球平台:在自主可控基础上不断创新
走进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网络信息体系技术重点实验室,记者看到,挂满福字的实验室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氛围,科研人员在电脑前编代码、写程序,大家的智慧与创新就通过这一串串的数字与字母的组合来呈现,我国的数字地球平台就是在这样的创新探索中不断发展壮大。
从基础到应用 碳化硅晶体研制获突破
碳化硅晶体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半导体材料,在信息、交通、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春节期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们正在探索用一种新的方法生长碳化硅晶体。
多年来,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小龙带领团队立足自主研发,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突破了生长设备、高质量碳化硅晶体生长和加工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整套技术路线的自主可控。通过多年不懈攻关,科研团队通过气相法将碳化硅晶体直径从小于10毫米不断增大到2英寸、4英寸、6英寸和8英寸。
开加速器的女孩
“操作人:耿会平、魏彦茹。8:00接班,8:20注入。”
1月18日上午8点,北京石景山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玉泉路园区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中控室里,值班交接工作正在进行中。耿会平从郭媛媛手里接过对撞机的运行状态表,填写表格。
郭媛媛是前一晚的值班人员,耿会平和魏彦茹是当天白天的值班人员。她们都是女科学家,同属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运行团队。
最近,《三体》电视剧热播,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也跟着火了一把。电视剧第一集里良湘加速器的镜头,就是在这里拍的。杨冬手上的数据图,就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正负电子束流强度的曲线图。但耿会平、郭媛媛、魏彦茹都没有时间看剧,她们只知道剧组确实曾经来这儿拍摄过。
走进世界最深地下实验室
2400米埋深下,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锦屏山内部,33万立方米的实验空间正在显露它的雏形。
沿着隧道向山体内行驶十多分钟,就能到达正在施工中的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春节前夕,这里粗糙的岩壁已经变了样——呈米黄色,仿佛覆上了一层光滑的乳胶,但仍保留着原始凹凸不平的质感。
“现在整个效果出来了,心里踏实了一些。”长期坚守在建设现场的锦屏地下实验室管理局常务副局长李名川向记者感慨道。防水抑氡低本底洁净洞室(以下简称防水抑氡)工程,是这个世界最深地下实验室土建工程的最大难点之一。现在,这艰难的第一步,已经走成。
望远镜观测助手的24小时
驱车150多公里,从北京赶到位于河北的兴隆观测站,本盼着可以看到望远镜观测运行时的状态,未成想却遭遇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雨雪。
LAMO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永恒告诉我,“等天”是望远镜运行的另一种常态。基于LAMOST数据研究出的成果,常会出现在《自然》之类的顶级刊物上,但带着顶刊光环的科研成果中,却很少能看到观测助手的名字,更看不到观测助手们“等天”时的枯燥与无奈,所以我决定把它记下来。
从望远镜建设到观测运行,再到技术维护与升级,人们费了好大的力气,才从宇宙广袤的“未知”中拨出一小片“已知”。正是靠着这一小片“已知”,我们才得以看清前行的方向。
微米间“建”证精密之“光”
1月5日,四川天府新区鹿溪河畔,一排排崭新的建筑外立面面板,如同为一座座建筑穿上了明亮的“新衣”。这里是四川省重点工程中科院光电所科学城园区项目现场。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充满喜气的春联福字,让这里年味十足。“目前正进行最后的机电安装和市政工程施工。”中建二局中科院光电所项目指挥长赵连祥说。
中科院光电所科学城园区项目占地460亩,总建筑面积17.6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中科院西南地区最大光电科研中心,用于开展光电跟踪测量、微纳光学及微电子光学等核心技术的科学研究。
超稳、超精、超净是这座现代研究中心的代名词。面对全然陌生的领域和多项技术空白,建设团队如何攻坚克难,在“微米”之间探索“精密”世界?
夜宿火麦溪
——一个鄂西小山村的五年变迁
鄂西山区,山高弯急。火麦溪,隐入群山,南眺三峡,海拔1200米。
隆冬时节,《中国科学报》记者一行经高速、沿308国道,再转若干村道,从武汉驾车曲行五六个小时,终于抵达此地。
火麦溪在哪儿?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东部,长阳、秭归交界处,群山包裹着的一片小山坳。村里20多户人家。这个小山村世世代代不通路,村民郑学群带领13户高山人家,20年凿出一条十多里的进村山路,2018年初,在党的脱贫攻坚政策惠及下,这条山路终于实现硬化通车!在农业、畜牧科技人员的帮助下,村民发展养殖、种植业,开办民宿、搞旅游,山村一年一个样。连续五年,每至岁末,《中国科学报》记者都如期上山采访调研,见证山村渐变。
他们,扎进六盘1000天
2017年,科技部党组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在部区会商框架下建立了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当年年底,时任科技部副部长的徐南平提出,要组织国家级专家在宁夏贫困地区开展适宜科技成果的示范转化工作,助推宁夏脱贫攻坚。
六盘山区“年年扶贫年年贫”,主要由于现有产业技术水平低、立不住。针对宁夏脱贫攻坚急迫需求,科技部联合宁夏科技厅制定了“科技支宁”科技扶贫东西协作行动实施方案。
第二年开春,一支由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18位知名专家牵头组成的“智囊团”,浩浩荡荡扎进宁夏南部山区,深入调研扶贫产业。
3年多来,近百名专家及基层科技人员战严寒、斗酷暑,实现生产效益70.2亿元,增收节支13.26亿元,带动贫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1767元,在大山深处奏响科技扶贫最强音。
研究院里过春节
春节不停歇,科研“加速度”。有了研发团队的坚守,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迸发出勃勃生气。作为由浙江工业大学和德清县政府共同发起成立的高能级科创平台,研究院重点聚焦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和智能制造四大领域,围绕地理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碳达峰碳中和、氢能源等产业领域开展科技、人才服务。运行一年多以来,采用“学校+院企联合研发中心”模式,研究院已建成4个创新载体,引育了37家科技型企业。
扎根大漠观云天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深处,拐子湖气象站——中国仅有的两个沙漠腹地气象观测站之一,自1959年起便静静伫立于此。春节假期,气象站党支部书记、站长蔡文军都在这里。平时人就不多的拐子湖地区,春节期间只有十来个人留守。气象站算是人员比较多的地方。
争分夺秒,向海“问”药
春节前夕,在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研发楼的大堂里,喜庆的红色福帖透出浓浓的年味儿。像往常一样,李秀秀早上8时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查收邮件,浏览同事发来的最新实验数据,准备当天的会议。
8时30分,公司同事陆续到岗。听取助理研究员反映实验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后,李秀秀给出了具体指导意见。上午9时,李秀秀参加了公司的新药研发会议。直至11时会议结束后,记者才与李秀秀接上头。
“在老家,这会儿过年的气氛已经很浓了。我打算在岗位上坚守到最后一个工作日,再回家过年。”李秀秀告诉记者。
陕西柞水:科技帮扶托起幸福年
大年三十,在商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下梁镇西川村,刘伟一家人齐聚一堂,按照家里的习俗,每年吃年夜饭时,都要总结一下前一年的情况。“疫情对于我们家其实影响不大,我们家都在村里务农,今年一共承包10个智能木耳大棚,在专家的指导下,木耳产量明显增长,我们也拿到了村集体合作社的奖励。”刘伟说,最重要的是,农产品种植巡检机器人已经优先在他们家大棚中进行测试,现在他们能够精确掌握大棚作物的数据,新的一年更有盼头了。
“科技帮扶不仅帮技术、帮设施,最重要的还是要把寻找增收的新路子,作为工作的重点。”柞水县科技开发中心主任陆博自信地说,“2022年以来,我们与西安交大、陕师大、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利用木耳大棚间歇期种植羊肚菌、姬松茸等名贵菌种,目前已进入推广阶段,累计改造大棚86个,预计每座大棚收入能比过去翻两番。”
上海海洋大学二百五十余名学生留校过“学术年”
照顾千条实验鱼,抓住科研黄金期
上午九点,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研一学生谢宏帅准时来到实验室,照看他的宝贝——斑马鱼。给小鱼换水、检查鱼缸循环水的水流状态、为成年鱼投喂丰年虫、检查丰年虫孵化缸的盐度……一系列检查完毕后他长舒一口气,“这一缸鱼,事关整个实验室的毕业论文,马虎不得”。
对许多硕士和博士生而言,春节往往承载着两头牵挂:一头是期盼回家过年;另一头,学校实验室常有一些科研工作不能掉线。“大家放心,这个春节,守护实验室的任务就交给我吧。”今年,谢宏帅主动请缨留沪过年,承担起照顾上千条实验鱼的任务。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了解到,这个春节,为了手头的科研工作留校过年的学子不在少数,预计超过250名学生,其中,水产与生命学院学子占比过半。与此同时,不少教师也主动留沪过年,抓紧时间科研攻关,在实验室和学生们一起过“学术年”。
子午岭寻“豹”记
野生珍稀濒危物种华北豹是我国特有的豹亚种,因其身上的花纹,它又被称为金钱豹。最近三年,陇东学院的研究团队一直在甘肃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对华北豹做调研。随着项目进入尾声,这个春节前研究团队要进山最后一次收集红外相机拍摄的内容。那么,究竟能不能找到华北豹呢?跟随总台记者一起去看一看。
周天林是陇东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授,多年来他一直在做陇东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和保护。2017年,在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普查时,布设在甘肃子午岭的红外相机首次拍到了华北豹的影像,这是华北豹在该地区消失近40年后再次出现。为了保护这一珍稀野生动物,2020年,在甘肃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的支持下,甘肃子午岭林区华北豹种群监测与保护项目正式启动,周天林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他们在子午岭2400平方公里的监测范围内设置了240台红外相机。这次,团队要取回最后10台红外相机的监测数据。
远望号船队:以奋斗姿态建功万里海天
每次任务成功背后,都有着远望人顽强不屈、默默付出的身影。
自去年10月下旬出航以来,远望6号船累计出海80余天,安全航行20000余海里,圆满完成了以梦天实验舱、神舟十五号为代表的4次海上测控任务。
航程中,远望6号船多次遇到恶劣天气影响。在抵达梦天实验舱任务海域后,台风“尼格”“榕树”强势来袭;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前后,又先后受到冷高压系统和低压系统影响……面对这些情况,他们加强值班力量,提高观测频次,科学组织会商,保证了船舶航行安全和海上测控任务的圆满完成。
生态学博士辞掉工作养蜜蜂 用“甜蜜”守护大熊猫
临近春节,平武县林草局的杨逍正和同事们商量着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打桩定标进度,推进大熊猫重点区域种群动态监测调查工作。
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高村乡的村民们眼下正在工地上忙活着,今年开春后村里的民宿将建成,迎接远方的第一批客人。
而养蜂人张玉波正享受着与蜜蜂的亲密接触,他定制的两千个蜂箱正在加紧赶制,春节后将发放到农户手中,继续他们的“甜蜜事业”。钻进大山的张玉波,尝试着将传统的棒棒蜂箱改造成格子蜂箱,不但使蜜蜂成活率大幅提升,蜂蜜的产量也比之前成倍增长。用小蜜蜂守护大熊猫,正在一点点变为现实。
王光宇:“解决重要或实际的问题是我的科研目标”
兼顾教学与科研,让90后青年科研人员、北京邮电大学研究员王光宇常常感叹时间不够用。“我想做的研究太多了,从周一到周日基本都在工作。”这个外表看起来仍像学生的年轻科学家,这样描述自己的日常。这两年的除夕夜,她都是在实验室度过。“但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因为做的全是自己想做的事情。个人兴趣与事业融合,是一件幸福的事。”
北航科研团队:为构建新时代航空应急救援体系贡献力量
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飞机系主任刘虎带领团队面向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研究,在航空救援的顶层规划、装备研制、人员训练、辅助决策等4个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并在航空救援装备主机厂所、一线救援队、大型赛事中得到实践。
云南依靠科技——
把天拉长 把地拉宽
澜沧县水稻旱种的成功,是整个云南粮食生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云南省针对粮食安全结构性问题,把水稻旱种作为“稳口粮”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中低海拔雨热资源丰富的地区,探索水稻旱种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创建省、州、县三级示范样板77片,示范面积2.1万亩。
在示范样板的带动下,2021年和2022年,两年间,云南分别示范推广水稻旱种24万亩、53万亩,覆盖59个县(市、区),并由海拔1700米以下扩展到1900米左右的区域。
芜湖市湾沚区:花桥村分红记
“梅张彬,梅张彬来了吧,1300元整,签个字!”
1月3日,芜湖市湾沚区花桥镇花桥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迎来首个分红大会。在听到自己的名字后,梅张彬美滋滋地走进人群,数着到手的1300元现金,眼角都笑开了花。
当天,花桥村50位村民现场领取了合作社分红,个个喜笑颜开。签字、领钱……在花桥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年度分红大会上,社员们齐聚一堂,喜气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