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极客”勇探火星
凌晨两点的会议室,见底的咖啡杯在会议桌上围了一圈,计算机屏幕的光映衬着十几双布满血丝的眼睛。但围桌而坐的人们却很兴奋,边研读文献,边讨论怎么有效提取数据,解码火星环境。
“那段时间真是跟打仗一样。”近4年前火星科学任务攻关时的场景,陈凌历历在目。
2021年5月,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着陆在火星乌托邦平原上,吹响了中国人用自己的深空探测装置研究火星的“集结号”。陈凌等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科研人员也投身其中。
研究人员从“地球科学极客”化身“星际解密人”,纷纷拿出看家本领,通过“多兵种联合作战”,用中国自主数据刷新了对火星环境演变的认知。近期,他们的系列突破性成果斩获2024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这个创造世界纪录的团队,想改变一点点世界
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海生的“朋友圈”中,至今流传着他认真写论文、催导师改论文的故事。
但发论文不是陈海生做科研的初心。
“现在发表的文章,5年或者10年后能不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这是陈海生2009年刚回国时思考的问题。
如今16年过去,陈海生带领团队开发的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不仅从论文变为专利,还成为实实在在的工程,服务国家、造福大众。团队“从0到1”的创新历程,入选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75个科技创新故事,近日相关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陈海生很喜欢一句名言: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他给这句话加上自己的注脚:哪怕改变一点点也行。
哪怕自己垫钱,他们也要做好产业化
春天的贵州,微风不燥。烟叶地里,农民起垄、覆膜春耕忙。
技术员小叶拿来一批新地膜,兴致勃勃地向大家推广、介绍。去年他亲眼见证了这款地膜的神奇之处。“使用这款地膜,不需要人力或机械回收,到了第六个月它会自动消失在土壤中,没有任何污染。”
“真有这么神奇吗?我不信。”人群中有人起哄道。
“真的有,这可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应化所)研制的产品,大家要相信科学。”小叶爽朗地回答道。
这款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团队研发的可降解地膜,不仅“可消失”,而且“寿命可调”。例如,叶菜等短周期植物的可降解地膜寿命是2个月,土豆等长周期植物的可降解地膜寿命是4个月。
日前,新款地膜产品依托的高性能聚乳酸产业化关键技术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在微观世界突破极限,去“无人区”点亮星光
看似普通的金属里,藏着一个由无数微小“积木”搭成的微观世界,这些“积木”就是晶粒。在发丝万分之一粗细的微观战场,中国科学家正用纳米“积木”重塑金属命运。
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李秀艳的带领下,该所极限尺寸纳米金属团队凭借“金属极小晶粒尺寸效应”的突破性发现,将铜、镍等金属晶粒压缩至头发丝直径的万分之一,让晶粒在纳米尺度下“驯服”能量、重塑结构,甚至赋予金属前所未有的性能。
因在相关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该团队荣获中国科学院2024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他们通过自主研发的极端变形技术,将金属晶粒细化至10纳米以下,并发现了临界尺寸下晶界自发弛豫机制及由此形成的受限晶体结构。
从高温合金的抗蠕变到受限晶体的超低扩散行为,这些发现不仅在材料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还为新型高温合金、铝合金及耐磨轧辊等部件的研发提供了新途径,为航空航天、高端制造等领域打开了通往未来的大门。
而这一切,始于一场对“不可能”的执着追问——当晶粒小到极限,金属究竟是混沌失序,还是孕育着改变世界的秩序?
探索光与生命的奥秘
光,是生命体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照明介质和工具。对科学家而言,光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对人类生命健康的深刻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教授薛天团队在国际上开拓和推动了“光感受调控生命过程”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近5年来,该团队3项成果发表于《细胞》,多次荣获“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等奖项。
近期,薛天团队荣获2024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基础研究奖。薛天个人荣获2024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创新人物称号。
“这是对我们团队脚踏实地做基础研究工作的认可,我感到非常荣幸。”薛天表示,只有在科学知识的引领下,合理、智慧地利用光资源,才能让光真正成为人们健康生活的伴侣。
星辰为伴 “考古”银河
作为我们的家园,银河系是如何形成的?银河系乃至宇宙中的各种元素又是如何起源并演化至今的?
带着这些宏大的命题,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刚带领科研团队基于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获得的数据进行攻关,在“银河系早期形成与演化”方面取得原创性科学突破。
近期,该项目获得2024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基础研究奖。得知获奖的好消息,赵刚的第一反应是“欣慰与自豪”。同时,他表示:“获得这样的荣誉意味着团队的科研工作达到了国内顶尖水平,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未来,我们会继续深耕,为推动我国天文事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陈立泉的“冒险”之旅
陈立泉的个性中带有“冒险家”的特质。
36岁转行、在自行车还未普及的年代研究汽车电池、在日韩呈压倒性优势的形势下使我国锂电池行业成功“突围”……
如今,已8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研究员陈立泉回溯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感慨“机遇很重要,现在看来,我们的机遇抓对了”。他的“冒险”之旅还在继续,“我们希望固态电池全面领跑,为实现‘电动中国’的梦想奠定基础”。
今年年初,陈立泉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个人成就奖”。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新时代,中国科学院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切实担负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光荣使命,在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新征程中创造出一项项杰出科技成就。《中国科学报》、科学网自2025年4月3日起开设“杰出科技成就奖”专栏,报道2024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获奖个人和成果,展示在基础研究、技术发明、科技攻关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家及团队的创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