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华武 更多>>   

何华武:奔向“风驰电掣”的高铁梦

收到《中国科学报》的采访函后,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亲手写下近万字的中国高铁建设回忆文章。朴素的文字背后,是一位铁路“战士”追梦中国高铁的深情与努力。

何华武是中国高铁技术的主创人和主要实施推广人之一,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首条运营时速350公里的京津高速(城际)铁路工程、世界先进水平的京沪高速铁路工程等都由他担纲技术领衔。何华武建立了中国高铁技术标准体系,使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推动了中国高铁技术及装备“走出去”,牵头竞标中国高铁全系统走出国门的“第一单”——雅万高速铁路。

从时速160公里到250公里的技术跨越,到时速350公里的稳定运行,再到今天正在研发的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和谐号”,到完全独立自主的“复兴号”,何华武与中国高铁团队不断刷新着陆路交通的速度极限和技术极限。

“首跑”就是世界第一

建设中国高铁 形成中国标准

走向海外 步履不停

杨华勇 更多>>   

杨华勇:满怀信心 一路“掘进”

中午12:35,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杨华勇结束上午的讨论,又急忙进入下一场已经迟到了5分钟的视频会议,日程安排无缝衔接。他一般不留中午吃饭的时间,“习惯了。晚上好好吃”。

近40年来,杨华勇一直在教学科研一线,长期从事电液控制理论研究、基础元件和系统开发、盾构与液压电梯关键技术研发以及工程化等工作,带领团队攻克了“大国重器”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中失稳、失效、失准三大国际难题,使我国进入盾构技术先进国家行列。其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

在刚刚过去的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杨华勇入选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选树的首届“全国科创名匠”宣传名单。

直面质疑 突破封锁

满怀信心 越过艰难

跨界前沿 引领发展

李德仁 更多>>   

李德仁:苍穹之上,擦亮“东方慧眼”

“5、4、3、2、1,点火!”随着赤橘色烈焰瞬间迸出,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一路呼啸、直上云霄。

5月21日12时15分,由武汉大学团队自主研制的“珞珈三号”科学试验卫星02星搭载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接到来自酒泉的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很高兴。担任这颗卫星首席科学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是李德仁的学生,也是测绘遥感团队的成员。李德仁告诉《中国科学报》,这颗卫星具有0.5米分辨率全色成像、10米分辨率高光谱成像,数据将更加高效、精准,获取将更加便捷。

从落后走到前列

服务国家和人民

另辟蹊径谋突破

栾恩杰 更多>>   

栾恩杰:守望探月工程 逐梦星辰大海

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国家航天局原局长、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导弹控制技术和航天工程管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栾恩杰的很多头衔,都和航天事业分不开。

嫦娥六号落月前夕,栾恩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希望青年科技工作者再接再厉,在后续常态化探索活动中,围绕更多真正有意义的科学问题开展探测,不断取得成果!”

航天之外,栾恩杰曾出版《村子诗集》。他用激昂豪迈的笔触,描绘了心中辽阔无垠的星辰大海之梦。

栾恩杰在这本诗集的后记中写道:“我于诗词并不精通,只是一个爱好。一首好词,其韵合词,读起来有似铁珠落地,铿锵之响,给人有清脆、振奋之感;有似涓涓细雨,潺潺之声,让人心醉。”

“虚度花甲无滋味”

“一万铁骑仰天酹”

“待到四子王旗会”

侯祥麟 更多>>   

侯祥麟:平凡的“大先生”

“两院院士”侯祥麟是科技界的“大先生”。

他是世界著名石油化工科学家和我国石油石化领域的战略科学家,领导研制成功原子弹工业分离铀-235装置急需的油品,以及导弹所需的特种润滑油、脂,是我国炼油技术的奠基人和石油化工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也是建立中国工程院的倡议人之一。

2005年,侯祥麟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当时93岁的侯祥麟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做的事情也是平凡的。”

正因为有侯祥麟这样真诚、执着的“大先生”,坚定迈出平凡的步伐,才成就了我国石油工业乃至科技事业的腾飞。

“红色”的标记

稳稳接“山芋”

耄耋再出征

陈厚群 更多>>   

陈厚群:为祖国高坝大库筑牢“安全线”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9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厚群开始了新的一天。他来到书桌前阅读一些业务书籍,尽管已退休多年,但科研工作者的“惯性”使他依然保持着对高坝工程抗震科研的关注和热情。

作为我国水工抗震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陈厚群数十年奔走在水电大坝建设一线,曾攻克刘家峡、小浪底、龙羊峡、紫坪铺、小湾、溪洛渡等诸多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结构抗震关键技术难题,担任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两项大国工程的质量守门人,用所学为祖国高坝大库筑牢“安全线”。

如今,这位“90后”科学家每天仍在“温故知新”,过去“知其然”的水工结构抗震基础性知识,现在更要知其“所以然”。他还关注最新的高坝工程抗震进展,一有心得就把它写成文章投给学术刊物,或做成演示文稿在学术会议上分享。

以前,他说:“只要祖国需要,我就随时准备出发。”现在,他想尽可能为奋斗了一辈子的事业再出一份力。

临危受命,结缘水工抗震

攻坚克难,勇挑学科大梁

老而弥坚,守护大国工程

戚发轫 更多>>   

戚发轫:这辈子干了三件事

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这些可以载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册的“第一”背后,站着同一个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他还是“东方红一号”卫星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

“我这一辈子参与过很多航天项目,但要说大事总共干了三件,那就是送‘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二号’卫星和‘神舟五号’飞船上天。”近日,在位于北京中关村南大街31号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报》记者见到了这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听他讲述与航天打交道的一生。

“技术要吃透,地面试验要做充分”

太空传回《东方红》乐曲

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研制通信卫星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

余刚 更多>>   

余刚:深耕环境30年,坐热“冷板凳”

5月的一个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余刚匆忙赶到中国工程院。他负责的战略研究与咨询重点项目“面向美丽中国的新污染物治理科技战略研究”前不久刚立项,这天正要召开项目工作组推进会。

这让余刚倍感欣慰,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研究30多年来,他见证这一领域不断发展,POPs防控从不受重视到被纳入国家战略。

余刚20岁出头就坚定选择这一领域,早年间“比较孤独”,后来一路伴随我国POPs履约事业逐渐走上国际舞台,在58岁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引领整个领域向纵深发展,经历了把“冷板凳”坐“热”的过程。

“我的热情和动力一方面来自研究兴趣,另一方面在于POPs的重要性以及它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构成的风险,我从没想过换方向,相信它一定能够为人熟知、受到重视。”余刚说。

人生的转折点

独有的快乐

“阳春白雪”的研究

30年的坚持

尼玛扎西 更多>>   

尼玛扎西:用信息技术拉近西藏与世界的距离

“我是沐浴着新西藏的阳光,在党和国家培养下成长起来的藏族知识分子。国家和社会需要时,我不上谁上?”尼玛扎西平和的语气中带着坚定。

立足西藏数十载,中国工程院院士、西藏大学教授尼玛扎西带领团队研制藏文信息处理领域相关国际标准并推广应用,奠定我国在国际藏文信息系统领域的主导地位;研制全球首款藏文版数字和智能移动操作系统,提升我国涉藏地区社会信息化水平;研发藏文古籍文献资源数字化技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藏语言文字自动识别关键技术,探索技术成果在边疆数智领域的工程化应用模式……

尼玛扎西始终怀揣报效国家、建设家乡的家国情怀,带领团队潜心科研,用信息技术拉近西藏与世界的距离。

“我们不做谁来做?”

信息网络时代,西藏没有落下

新使命 新担当

李立浧 更多>>   

李立浧:服务国家需要 勇登电力高峰

“我的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祖国需要是我的工作目标,国家强大是我的毕生追求。”“不能因为国外没有,我们就不能搞、不敢搞,真正的核心技术只有靠自己。”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李立浧经常说的话。

他是新中国自己培养、在中国电力事业发展中成长的一名电力科技工作者。作为我国著名的能源电力专家、直流输电专家,他建立了一座又一座电力技术和电网工程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为我国电力事业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作出了杰出贡献。

从“送电工”做起

勇闯“无人区”

为国铸重器

创新无止境

张伯礼 更多>>   

张伯礼:“天津老张”的肝胆相照

“你好我无恙,春花迎凯旋。”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荣誉校长张伯礼曾在武汉写下这一充满美好期待的诗句。多年来,他用深爱的中医药事业守护人民“无恙”。

张伯礼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始终践行对人民的承诺。非典疫情暴发时,他组建中医医疗队,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救治患者。17年后在新冠疫情中,他临危受命,提出抗疫的“中国方案”,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继承发展祖国传统医药,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是张伯礼常对身边人讲的一句话。

“无胆英雄”

守正创新

薪火相传

尹飞虎 更多>>   

尹飞虎:把论文写进农民心里

从新疆石河子到内蒙古海拉尔,再到北京,之后去湖南长沙,从那里返回新疆,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尹飞虎这几天的行程。70岁的尹飞虎对这样的长途奔波早已习以为常。他与全国16个省区市合作建立了试验示范基地,希望通过科技赋农提高农民收入,让更多人回归农业,共同护卫我国粮食安全。

自1976年从事科研工作以来,尹飞虎立足新疆,率先在国内研发出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旱区滴灌条件下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控技术,并创建了不同区域主要大田作物水肥一体化高效利用技术模式和标准化生产田间管理技术规程。尹飞虎曾获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奖项,但面对荣誉与成就,他说:“让农民满意才是我最大的目标和前行的动力。”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做祖国最需要的研究

农民说好才是真的好

何继善 更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探深地万米 做“中国创造”

对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来说,他的征途在广阔却隐秘的深地世界中。

过去60余年里,他致力于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观测仪器系统的研究,创立并发展了以“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拟合流场法”和“广域电磁法”为核心的地电场理论体系和相应的系列仪器,为国家油气勘探、深部找矿、地质灾害防治、城市物探等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

这些领先世界的“中国创造”,在为国家资源安全提供技术保障的同时,也让能源自主权紧紧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但谈及过往工作,何继善谦虚地说“惭愧”。他认为,做这些事是本分,是为国家需求而做。

如今耄耋之年的何继善,仍然生活自律,关心国家大事,每天满负荷工作。他还经常吟诗作赋、挥毫泼墨。最近,他正在将住处的一间房改成模拟实验室,方便团队做研究。不过他说,真正的实验室在广袤的大地。

心怀大志 向往崇山峻岭

挑战“权威” 设计符合国情的仪器

不计得失 做对国家有用的事

徐芑南 更多>>   

潜行者徐芑南

“我对大海是有感情的,我的一生都与大海紧密相连。”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最爱说的一句话。

作为我国深潜技术的开拓者、业内公认的载人深潜领路人,他为我国深潜技术和工程的发展,载人/无人多种潜水器设计、建造和应用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用一生的执着,书写着新时代“老人与海”的故事。

等待一生的机会

“国之所需,我之所向”

乘风破浪,“潜行”人生

李玉 更多>>   

李玉:以科技铸就食用菌致富梦

有一位非常“接地气”的科研工作者,与食用菌打了40多年交道,被农民亲切称为“蘑菇院士”。他就是我国食用菌领域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

菌物研究是刻在李玉骨子里的事业。他常年奔走在大山里、躬耕于田地间,身先士卒为上万贫困户蹚出一条新的致富路。他几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扑在食用菌研究领域,为推动中国食用菌产业和菌物学科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耄耋之年,李玉仍然心系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奔赴全国各地,践行科技报国的初心,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接过“接力棒”,全力加速

重视学科发展,培养“接力者”

领“菌”致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王泽山 更多>>   

王泽山:国家有需要,就应该有人去做

2023年8月下旬的一天,在中国西北部某试验基地,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在现场指导试验。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他说,只有来到现场,第一时间拿到数据,自己才能放心。

“我这一辈子,除了火炸药研究这件事外,别的都不擅长。”这位“只擅长”火炸药研究的专家,作为第一完成人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次、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两次,并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火炸药“三冠王”。

专业无冷热

火炸药“三冠王”

“只有亲临现场,我才放心”

捐出千万奖金

开栏语

从“两弹一星”到“嫦娥”奔月,从“蛟龙号”到辽宁舰,从杂交水稻到石油勘探……一项项大国工程、一件件大国重器,中国工程院院士主动请缨、勇担使命,笃行务实、勇毅前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024年是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中国科学报、科学网自即日起推出“大国工程·使命担当”专栏,讲述中国工程院院士深耕本领域、扎根第一线,胸怀“国之大者”、争做“四个表率”的动人故事,以此回顾国家工程科技事业发展历程,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工程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