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凯等 来源:《自然-材料》 发布时间:2025/7/25 17:37:40
选择字号:
面向小单-三重态能隙多重共振OLED材料构建的全新物理模型

 

近年来新兴“多重共振(MR)”发光材料通常表现出极窄的发光光谱,同时还能够表现出一定的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特性,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OLED)技术中,有望实现满足超高清显示需求的高效、高色纯度发光。然而,目前报道的相关设计策略大多还停留在化学结构扩展层面,对于分子结构与光物理性能的深层内在关联认识不足,尤其是在此类大共轭材料体系中实现小的单-三重态能隙及其内在理论机制,传统的理论难以解释这一现象。

2025年7月25日,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FUNSOM)的张晓宏、陈先凯、王凯教授团队与日本九州大学的Chihaya Adachi教授等合作,提出并验证了一种描述MR发光材料中“小单-三重态能隙(ΔES1T1)”来源的物理模型,并基于此精准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全光色MR发光材料,为面向超高清显示的OLED材料的设计发展开辟了新道路。该成果以“Achieving small singlet–triplet energy gaps in polycyclic heteroaromatic emitters”为题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期刊上。

图1:传统单电子激发模型(左)与新提出的多电子激发模型新模型(右)比较。

在OLED器件中,电致激发产生的激子有25%是单线态,75%是三线态。单线态可以直接发光,而三线态是“暗态”,无法直接发光。TADF机制的核心是通过反向系间窜越(RISC)过程将三线态激子转化成单线态,从而实现100%的激子利用。决定RISC速率关键因素之一是最低激发单线态(S1)和最低激发三线态(T1)之间的能量差(ΔES1T1)。ΔES1T1越小,RISC速率越高。根据传统理论,ΔES1T1 = 2KHL,其中2KHL是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和最低未占分子轨道(LUMO)之间的电子交换能。因此,传统的TADF发光材料需要通过分离HOMO和LUMO,减小ΔES1T1。但这通常会导致辐射跃迁速率降低和光谱展宽,成为其商业化应用的主要障碍。

与D-A型TADF发光材料不同,新型的MR发光材料HOMO和LUMO轨道交叠显著,其2KHL值较大。按照传统理论,其ΔES1T1也应该很大,这与其实验上较小的ΔES1T1值不符。本文的研究团队敏锐地意识到,对于这类结构高度刚性的稠环体系,其激发态不再局限于单电子的HOMO→LUMO电子跃迁,更高能级的激发组态(如HOMO→LUMO+1)对S1态同样有重要的贡献。基于此,团队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模型。在该模型中,S1能级由于受到了来自HOMO→LUMO+1等其他跃迁态的电子相互作用,其能级会发生显著下降,而T1能级基本不受影响。这相当于在原有的物理模型上引入了一个“修正项(ΔEcorr)”。

ΔEcorr的大小,与LUMO和LUMO+1之间的能量差(ΔELUMO-LUMO+1)密切相关。ΔELUMO-LUMO+1越小,传统模型预测的能隙误差就越大。这完美地解释了MR发光材料为何能在具有较大的2KHL值的同时,依然能获得极小的ΔES1T1。随后,研究团队利用他们的新模型,对近百个已报道的MR分子进行了检验。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高度吻合,证明了其普适性和准确性。

图2:实验报道的MR型分子的ΔES1T1、2KHL和ΔELUMO–LUMO+1之间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这一模型阐明了小ΔES1T1 MR材料的设计路径,即协同调控2KHL和ΔELUMO-LUMO+1

图3:小ΔES1T1的MR型分子的分子设计原理。

遵循这一思路,团队设计合成了蓝光MR发光材料IV-DABNA,其理论模型预测的ΔES1T1(0.02 eV)与实验值高度吻合。基于IV-DABNA的OLED器件最大EQE接近40%,且在1000 cd/m2的高亮度下EQE仍达到38%,超越了大多数已报道的蓝光MR材料。

图4:新模型指导下的明星分子IV-DABNA及其卓越的OLED器件性能。

总结与展望

这项工作从最基本的物理层面出发,阐明了MR发光材料“小ΔES1T1”的起源,为高效、高色纯度MR材料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清晰的设计蓝图。研究团队不仅提出了一个创新的物理模型,更通过一系列高性能MR分子实例证明了其普适性和有效性。该工作有望加速新型MR发光材料的筛选和开发进程,推动OLED技术在超高清显示、固态照明和柔性电子等前沿领域的应用迈上新台阶。(来源:科学网)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63-025-02309-4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学者研究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案例 人工智能在黄石公园下发现8.6万次地震
研究发现调控甜瓜成熟的两个关键转录因子 月壤取水 可产燃料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