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Engineering 发布时间:2025/7/15 9:31:33
选择字号:
基于衍射光子计算单元的脑电光子处理器助力癫痫发作检测 Engineering

论文标题:EEG Opto-Processor: Epileptic Seizure Detection Using Diffractive Photonic Computing Units

期刊:Engineering

DOI:https://doi.org/10.1016/j.eng.2024.01.008

微信链接:点击此处阅读微信文章

清华大学戴琼海院士团队在《Engineering》发表了题为 “EEG Opto-Processor: Epileptic Seizure Detection Using Diffractive Photonic Computing Units”的研究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衍射光子计算单元(DPU)的脑电光子处理器,该处理器在癫痫发作检测方面展现出良好性能,为脑电信号处理和医疗监测设备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严涛为第一作者,戴琼海、林星为通讯作者。

脑电信号(EEG)分析对脑部疾病诊断和脑机接口意义重大。然而,随着脑电信号数据规模增大,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高能效分析时,电子处理器面临挑战,在边缘计算设备上部署大型神经网络模型困难重重。光子计算因高能效和光速并行处理优势,成为未来计算系统的潜在解决方案。在此背景下,研究团队开展了此项研究。

研究人员设计的脑电光子处理器,可有效处理颅外和颅内脑电信号并检测癫痫发作。他们开发了 3D 自由空间 DPU 和 2D 集成 DPU。3D 自由空间 DPU 将 EEG 信号预处理成 2D 图像,利用大规模可重构空间光调制器(SLM)和光电探测器,通过光学衍射实现加权互连计算,还构建了衍射深度神经网络(D2NN)。2D 集成 DPU 则基于超材料和片上光学器件,能减小系统尺寸、提高计算效率,还引入了光学偏置模块增强模型能力。

图 1. EEG 光子处理器架构。(a)EEG 和 iEEG 信道信号经过预处理,利用短时傅里叶变换提取二维或一维统计特征,用于癫痫发作检测。(b)三维(3D)自由空间 DPU,包括用于输入数据编码和相位调制的空间光调制器(SLM)、用于非线性激活和获取衍射计算结果的光电探测器,以及用于配置数据流的电子控制器。利用 DPU 构建的衍射深度神经网络(D2NN),癫痫发作检测结果由输出平面上两个目标区域的光强分布决定。(c)在硅绝缘体(SOI)平台上集成 DPU 的示意图。输入数据通过带有调制器的光波导中的光幅进行编码,通过一维衍射线的衍射调制进行加权互连,并通过非相干能量耦合和光电转换进行偏置。

研究人员使用波士顿儿童医院-麻省理工学院(CHB-MIT)颅外脑电数据集和 EpilepsyiEEG-Multicenter 颅内脑电数据集进行实验。在 CHB-MIT 数据集上,利用随机森林通道选择方法,单通道脑电信号的检测准确率可达 97.89%,接近全通道检测准确率 98.96%。在 EpilepsyiEEG-Multicenter 数据集上,使用单通道 iEEG 信号,检测准确率为 90.93%。集成 DPU 在检测癫痫发作时,有光学偏置模块的情况下也展现出良好性能。

此外,研究还对计算速度和能量效率进行评估。3D 自由空间 DPU 计算速度为每秒 1.38×10¹² 次运算(1.38 TOPS),能效为 0.02 TOPS/W,使用高速 SLM 能效可进一步提高。2D 集成 DPU 计算速度为 1.92 TOPS,能效为 6.62 TOPS/W,相比最先进的 GPU Tesla V100,能效提高 15 倍以上。

该研究为利用光子计算技术处理大规模脑电信号开辟了新方向,有望推动光计算在医疗监测设备中的广泛应用。未来,研究团队还计划通过设计专用集成电路(ASIC)减小自由空间 DPU 体积,利用波分复用技术扩展数据吞吐量,以应对更复杂的任务需求。

文章信息:

EEG Opto-Processor: Epileptic Seizure Detection Using Diffractive Photonic Computing Units

脑电信号光子处理器——基于衍射光子计算单元的癫痫发作检测

作者:

严涛, 张茂奇, 陈航, 万森, 商凯峰, 张海鸥, 曹讯, 林星*, 戴琼海*

引用:

Tao Yan, Maoqi Zhang, Hang Chen, Sen Wan, Kaifeng Shang, Haiou Zhang, Xun Cao, Xing Lin, Qionghai Dai. EEG Opto-Processor: Epileptic Seizure Detection Using Diffractive Photonic Computing Units. Engineering, 2024, 35(4): 56–66

开放获取论文:

https://doi.org/10.1016/j.eng.2024.01.008

更多内容

戴琼海院士团队提出记忆成像系统

清华大学团队:智能光子,引领当下并重塑未来的颠覆性技术

新研究提出群体交互场概念,助力无人系统理解行人意图

东华大学团队成功开发多功能热电织物用于可穿戴无线传感系统

Engineering征稿启事:人工智能赋能工程科技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个大豆全景定量蛋白质组图谱发布 气候变化使欧洲热浪更“致命”
科学网2025年6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果树还能变石头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