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纳米技术为肺癌治疗带来新希望 Engineering |
|
论文标题:Nanotechnology: A New Strategy for Lung Cancer Treatment Targeting Pro-Tumor Neutrophils
期刊:Engineering
DOI:https://doi.org/10.1016/j.eng.2022.11.006
微信链接:点击此处阅读微信文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南开大学医学院等多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由马永富、刘阳、刘颖担任通讯作者,张健、蒋莎莎、李仕林为共同第一作者,在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发表题为Nanotechnology: A New Strategy for Lung Cancer Treatment Targeting Pro-Tumor Neutrophils的综述论文。该研究指出,纳米技术的发展为肺癌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有望通过靶向促肿瘤中性粒细胞,改善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癌症之一,其发生、发展与肺内微环境密切相关。中性粒细胞作为肿瘤微环境(TME)中最丰富的免疫细胞,在肺癌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发现,肺癌患者体内高中性粒细胞水平与较短的生存时间密切相关,且高中性粒细胞计数与传统治疗及免疫治疗后的低存活率相关。因此,明确中性粒细胞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并对其进行调控,成为改善肺癌治疗效果的关键。
论文详细阐述了肺癌中中性粒细胞的分类,包括多形核髓系抑制细胞(PMN-MDSC)、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和低密度中性粒细胞(LDN)等。这些不同类型的中性粒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有的促进肿瘤发展,有的则具有抗肿瘤作用,但由于缺乏特定的表面标志物,难以将其区分。
在肺癌发展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如释放细胞因子、酶等,影响肿瘤血管生成和癌细胞的黏附、转移;另一方面,中性粒细胞也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例如通过细胞毒性作用杀伤肿瘤细胞。
针对中性粒细胞在肺癌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探索了多种基于纳米技术的治疗方法。例如,利用纳米粒子作为载体,将药物精准输送到肿瘤部位,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其中,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阿霉素纳米粒(PLD@NEs)以中性粒细胞为载体,能显著增加肿瘤部位炎症因子浓度,增强药物浸润效果;还有一些纳米粒子可以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如吸入的豇豆花叶病毒纳米粒子(CPMV-NPs)可增加肿瘤浸润中性粒细胞含量,抑制癌症肺转移。

图1. 中性粒细胞在肺癌进展中的双重作用及纳米治疗。
此外,中性粒细胞在其他癌症的肺转移中也起着关键作用。在乳腺癌、黑色素瘤和结直肠癌的肺转移过程中,中性粒细胞通过促进转移前生态位的形成、增强癌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能力等方式,推动肿瘤的转移。针对这些机制,研究人员同样开发了相应的纳米疗法,如 MP-NPs-DNase/PTX 纳米载体可降解肿瘤组织中的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抑制肿瘤转移。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中性粒细胞为靶点的纳米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它不仅可以用于传统癌症治疗和检测,还能在免疫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不过目前,部分针对中性粒细胞的治疗方法仍处于理论阶段,需要更多的研究和临床试验来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但可以期待,纳米技术将为肺癌及其他癌症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文章信息:
Nanotechnology: A New Strategy for Lung Cancer Treatment Targeting Pro-Tumor Neutrophils
纳米技术——一种针对促肿瘤中性粒细胞的肺癌治疗新策略
作者:
张健#, 蒋莎莎#, 李仕林#, 江继鹏, 梅婕, 陈延东, 马永富*, 刘阳*, 刘颖*
引用:
Jian Zhang, Shasha Jiang, Shilin Li, Jipeng Jiang, Jie Mei, Yandong Chen, Yongfu Ma, Yang Liu, Ying Liu. Nanotechnology: A New Strategy for Lung Cancer Treatment Targeting Pro-Tumor Neutrophils. Engineering, 2023, 27(8): 106–126
开放获取论文:
https://doi.org/10.1016/j.eng.2022.11.006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