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明场成像和边缘增强成像能够提供振幅和相位物体的形态信息。将这两种成像技术相结合,有助于对复杂结构(如生物组织和细胞)进行细致的可视化。超构透镜因其紧凑的尺寸和灵活的电磁调控能力而受到广泛关注,已在成像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展现出消色差、可调性、大数值孔径以及多模态感知等独特优势。通过引入复用或多功能聚焦以及螺旋相位分布,明场成像和边缘检测已被集成到单片超构透镜中,甚至可以通过液晶单元实现毫秒级的电控切换。然而,现有方案主要基于宽带局域响应,缺乏对窄带光谱响应的有效调控。在宽光谱照明下,不同波长之间的串扰会导致成像质量下降,尤其在需要特定激发波长的样品中表现尤为突出。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蔡定平教授、姚金研究助理教授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肖淑敏教授的科研团队,在高品质因子复用成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一种非局域惠更斯超构透镜,有效突破了传统超薄非局域超构表面对左右旋圆偏振效率的限制,成功展示了具有波长选择特性的复用明场成像和边缘检测应用。该成果以“Nonlocal Huygens’ meta-lens for high-quality-factor spin-multiplexing imaging”为题发表于《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创新与亮点
1、非局域惠更斯超构透镜突破左右旋圆偏振效率限制
如图1所示,当右旋圆偏振(RCP)光入射时,透射的偏振转换左旋圆偏振(LCP)光用于窄带明场成像,要求具有聚焦相位分布和高透射TRL峰值。而未转换的RCP光则用于边缘增强成像,需满足低透射TRR谷值、无附加相位和空间频率滤波特性。TRL(RR)表示透射的LCP(RCP)光与入射RCP光功率的比值。为了激发强谐振响应,非局域超构表面通常较薄且缺乏面外非对称性。因此,TRL和TRR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公式近似描述:

可以看到,当TRR为25%时,TRL最大为25%,且当TRR谷值接近零时,TRL会变得较小。因此,传统超薄非局域超构表面无法同时实现高TRL和低TRR,这要求我们在设计超构原子时克服这一限制。

图1. 非局域惠更斯超构透镜突破左右旋圆偏振效率限制
2、集成共振单元设计
通过在参数空间中打破面内对称性,集成共振单元激发了非局域谐振,即连续域中的准束缚态(q-BIC),提供了高品质因子。同时,引入局域模式米氏磁偶极子谐振(MDR),二者互为垂直偶极子,产生弱耦合下的法诺效应,进而实现了高透射偏振转换效率TRL和低未转换效率TRR。出射的左旋光具有稳定的相位调制,而右旋光几乎没有相位变化。此外,非局域效应引入了对入射角度的色散响应(见图2)。因此,左旋光部分可视为一个高品质因子、高效率的超构透镜,而右旋光部分则充当空间频率滤波器,可分别用于明场成像和边缘检测。

图2. 集成共振单元设计
3、自旋复用的明场成像和边缘检测
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非局域惠更斯超构透镜在共振波长下,波长选择性聚焦和明场成像的效率相比非共振波长提高了至少十倍。与此前的研究相比,通过优化非局域效应,显著提升了成像质量。另一种输出自旋状态用于边缘增强成像,能够清晰解析微米级物体(见图3)。

图3. 自旋复用的明场成像和边缘检测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设计非局域集成共振单元,有效匹配了两种出射自旋态的功能性,在单片超构透镜中实现了光谱调制与多功能成像能力。该研究为非局域超构透镜、超构表面及其新型功能器件的设计提供了创新思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在复杂的生物医学成像、传感和显微技术等领域。(来源:LightScienceApplications微信公众号)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377-024-01728-3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