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 读
	在自然界中,昆虫具有多个“耳朵”,由一个大脑协同作用,能实现高精密的听觉系统,具有精准的声音探测、定位与识别功能。在光学上,借鉴这一思路,利用一个光源中枢,并行驱动大量的光学传感探头,形成网络化阵列,并形成微系统,能大幅拓展光声感知的功能、提升光声感知的性能,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近年来,集成光学频率梳展现了其相干波分复用的突出优势,基于集成光频梳的光通信和光计算,已经成功驱动了光信息科学中的重要的创新,大幅提升了系统容量。当前,将作为这个“光学大脑”,大规模实现传感器的“一源多驱”,既能够完成光梳大容量“感通算”应用实践的最后一块拼图,也能够为光子物联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近日,来自多个单位的研究者们,共同在eLight(影响因子32.1,入选两期卓越计划)上发表题为“Biomimetic acoustic perception via chip-scale dual-soliton microcombs”的研究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仿生听觉感知策略的光电子混合集成声音探测方案。以全锁定光频梳为核心,同步驱动108路仿生微结构增强的光纤麦克风,并模仿昆虫听觉器官的空间布局,实现了数十nPa/Hz1/2级的超灵敏声波探测,cm级精度的发生源空间定位,以及>90%准确率的多目标声纹识别。该技术创新性地跨学科融合了集成光梳光子学、片上硅基光子学、光纤光学和光电子微系统融合技术,赋予了“类昆虫群”的复杂环境声场解析能力,有望推动新一代光子智能感知技术的进展。
	一、基于双孤子微梳的仿生声学感知系统概念设计
	在自然界,“听”不仅仅包括探测声音的强弱,更需要获取声源的位置、明确声纹的特征。因此,使用光学方法进行仿生声学感知,就需要同时兼顾光声探测的灵敏度、光声定位的空间分辨率、以及多通道并行声信号的特征提取。在本研究中,模仿昆虫的听觉系统(大脑通过神经链接多个听觉感受器),研究团队提出,使用片上合成的双光梳(大脑,具有并行能力),通过光纤(神经,低损耗),同步地相干驱动多个光纤微腔麦克风探头(听觉感受器),如图1a所示。该系统突破诸多技术瓶颈,成功地通过chiplets整合,将整个光电声学映射链路集成于一个仅30×20×10 cm3的便携式即插即用微系统模块中,内部整合了基于Kerr孤子的双梳激发和稳定单元(包含氮化硅芯片、高Q真空F-P微腔反馈器);硅基片上中继单元(包含集成波分、合束和光电探测),FPGA处理核心,并外接108个光纤F-P微腔麦克风探头,如图1b所示。在声学传感中,每个光纤麦克风探头独立工作,光频梳通过密集波分复用驱动它们。在声学感知中,这些麦克风将声音振动转化为光学谐振反射强度的调制,并通过双梳的拍频,集合化的在电子电路中完成高精度的信号处理,如图1c所示。
	
	图1:基于双孤子微梳的仿生声学感知系统。a,概念设计;b,系统形态;c,光声响应原理
	二、全锁定双微腔光频梳的产生和稳定机制
	首先,研究团队采用集成光电反馈环路,成功实现了双微腔光频梳的泵浦频率及双梳重复频率锁定,进而实现每根梳齿的频率稳定化。这一步骤,保证了光梳在大带宽内,大量梳齿都具有低噪声。这对使用多个梳齿,独立的驱动多个传感单元尤其重要。
	在使用同一个泵浦光源,成功激发出一对Kerr孤子双梳(Comb# 1和Comb# 2)后,研究者们通过超稳真空腔结合两点锁定方案对Comb# 1进行稳频,再经由外差拍频锁定两梳间重复频率差,完成双梳的综合稳定。该系统无需昂贵射频参考源,显著提高了集成度。双光梳有效光谱覆盖1545-1575 nm。通过高精度温控,Comb# 1和Comb# 2的重复频率分别被稳定在25.0031 GHz与25.0072 GHz,重频差为4.1 MHz,这一参数设计保障了带宽容量远超声学波段所需,有效避免声频复用探测中可能的混叠。如图2a和图2b所示。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们从每梳选取108条梳齿,经阵列波导光栅整形滤波,并行驱动各个仿生光纤麦克风。
	进而,研究者们对双孤子微梳的频率噪声进行了详细的表征和分析(从第1根梳齿到第100根梳齿)。通过集成化的反馈锁定,在20 Hz–20 kHz声频带内,光电混合的反馈锁定实现高达6个数量级的噪声抑制。艾伦偏差分析表明,Comb# 1的1s不确定度从10-4提升至10-12量级,Line# 100瞬时线宽压缩超3个数量级,秒级稳定度提升超10个量级,为双光梳高精度声学传感奠定关键技术基础。如图2c-h所示。
	
	图2:全锁定双微腔光频梳的稳定方法和效果。a,双梳稳定策略;b,双梳光谱选择;c,Comb# 1梳齿的光学频率噪声;d,Comb# 2梳齿频率的Allan方差;e,Comb# 1梳齿的光学频率噪声;f,Comb# 2梳齿频率的Allan方差;g-h,锁定前后,双梳的瞬时线宽和秒稳
	三、基于仿生声学薄膜的光纤麦克风,具有更高灵敏度
	为了增强光声探测灵敏度,研究者们通过仿生原理,优化了光纤麦克风的谐振薄膜。基于对中华纺织娘(Mecopoda elongata),长瓣草螽(Conocephalus gladiatus),日本条螽(Ducetia japonica)三种昆虫听觉器官的形态特征,成功设计并制备了三类氮化硅声学薄膜——同心圆、径向条纹和蜂窝复合结构,其中心均为镀有金材料的高反射面,显著提升了法珀腔Q值及声-光转换效率。如图3a所示。
	三类仿生光纤麦克风实现了在不同带宽下的高响应度,分别在20 kHz、800 Hz和60 Hz处响应最高分别达到146.1 dB、141.4 dB和132.4 dB,合并使用时,后可实现42 Hz-20 kHz全频带覆盖,响应度均超过130 dB。在全锁双孤子光频梳的并行驱动下,各FOM在37 mPa声压激励下信噪比(SNR)均超过108 dB,据此,最小可探测声压(MDP)最低达29.3 nPa/Hz1/2,灵敏度达商用传感器25倍以上。如图3b-e所示。
	使用全锁双梳对108个传感器进行波分复用并行驱动,测试结果表明,光源的噪声在大带宽、高梳齿阶数的情况下,也能保证优于传感器自身的噪声,确保了并行组网的可行性。相比之下,受光学分频噪声叠加影响,如果不进行双梳的联合锁定,就难以用一套光源完成如此大规模传感器的有效驱动。如图3f所示。
	
	图3:基于仿生声学薄膜的光纤麦克风性能表征。a,仿生的光纤微腔麦克风传感薄膜;b-c,光声麦克风的响应曲线和信噪比;d,不同仿生麦克风的声学探测极限;e,联合使用3种仿生麦克风的声学响应情况;f,使用free-running和全锁定的光梳,100个麦克风的灵敏度情况
	四、基于仿生化探头布局,实现高精度声学定位
	该双孤子微梳驱动的声场感知系统,可以通过将光纤麦克风进行精确布局,实现声目标空间定位。其原理是,同一个声源发声后,声波传导到不同位置的麦克风所需时间不同。通过快速求解时间相关性,就能精确获知发声目标的三维空间位置。在该方案中,研究者们展示了将108个光纤链接的传感器同时部署到6个仿生机器人上。如图4a所示。图4b展示了每个光纤F-P微腔麦克风在单个留足机器人上的布局策略。这些传感器3个一组,分别安置在机器人的足节上,非常类似昆虫的听觉感受器布局。
	进而,研究者们展现了其户外声音定位的实效。该系统能够准确听到无人机的飞行,判断无人机静态位置以及移动轨迹。具体的,在1Hz的处理帧率下,系统实现了具有0.3cm精度的声目标位置信息获取。如图3c-g所示。系统的高灵敏性,也确保了对于类似于无人机这样的发声单元,其有效探测距离接近200m。如图3h所示。在多载具服用中,通过部署多台仿生六足机器人(间距100米),该系统更可将定位范围扩展至1.2 km。如图4i-j所示。
	
	图4:双孤子微梳仿生声场感知系统的声学定位能力。a-b,仿生化的室外部署方式,其声学传感探头布置在不同的位置,相干同步解调赋予了其声学定位能力;c-d,针对静态发声目标的定位;e,定位准确度;f-g,针对动态发声目标的跟踪能力;h,最大探测距离;i-j,更多的传感器复用,能更大范围的拓展声场感知区间
	五、基于双孤子微梳的仿生光子听觉系统:多目标同时定位和识别
	该片上集成双孤子微梳光子声场分析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单一目标探测与定位的,还能有效侦测、定位、识别和分离不同的声源目标。对于频谱特征差异显著的目标,该系统可以通过内置的电学滤波(in FPGA),完成快速傅里叶变换(FFT),迅捷的提取声学目标特征。如图5a-b所示。进而,若目标声频存在重叠,也可以通过芯片内置的人工智能算法,进一步引入神经网络识别方案加以区分。
	在复杂声场实验环境中,系统成功对无人机、人声和车辆三类目标进行同步的空间位置捕获与类型判别。经频带滤波处理后,分别提取出特征频段,其定位结果显示出良好的精度与稳定性,距离标准差分别为±6.8 cm、±5.6 cm和±13.7 cm。如图5c-d所示。
	此外,针对相似的声音目标,系统还具备实时的特征识别能力:在安静环境中识别准确率达100%,单目标超过97.2%,双目标高于93.3%,即使在无人机、人声和车辆同时存在的复杂场景下,仍能达到91.5%的准确率。这得益于该系统中,高信噪比光声探测所带来的高精度声纹信息获取。面对可能存在声谱重叠的目标(如3个人声),系统可通过FPGA内集成的CAM++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处理,将三人混合语音的识别准确率从使用单个麦克风情况下的44.5%,提升至使用多麦克风复用的82%,这彰显出其强大的多源异构声学信息处理与分辨能力。如5f-g所示。
	
	图5:双孤子微梳的仿生声学感知系统的多目标同时定位和识别。a-b,通过频率特征提取识别不同的声源目标;c-e,对不同生源目标进行定位;f-g,通过FPGA内置的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对声纹相似、频段难以区分的目标,也可以实现有效的识别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从基于光的听觉概念出发,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全新的光子声学分析方案。通过仿生概念,将双光梳核心,多传感器并行,硅基光子链路整合和集约化电子信号处理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新能力:在一个光子学微系统中,一体化的展现了声音的高灵敏探知、高精度定位和高准确识别。
	该方案将光梳的波分特性,从光通信和光计算的成功实践中,创新性地迁移到光传感组网中,创纪录的完成了108个光学探头的并行驱动和解调。这一功能完善、性能突出的集约化系统,有机的串联了仿生光学、集成光电子学、光纤传感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方法,展现了“光学测量工具”新的功能拓展和性能增强,其具有灵活的部署能力和实用的自动化、智能化效果,为多元多维、复杂环境的“听觉”提供了新的光学方案,在城市监控、态势感知、低空经济、信息物联等广泛的应用场景中显示出新的应用潜能。(来源:中国光学微信公众号)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86/s43593-025-00099-5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