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棉海等 来源:《微生物系统》 发布时间:2024/10/29 14:26:25
选择字号:
土壤微生物固氮机理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郑棉海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青年科学家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在土壤微生物固氮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近日分别发表于《微生物系统》(mSystems)和《地球物理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生物固氮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氮源。过去很多研究认为生物固氮速率受到氮添加的抑制,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氮输入对森林土壤微生物固氮的影响并不总是负面的,而富氮环境下微生物固氮的驱动机制仍然不清楚。研究表明,微生物固氮是典型的耗能反应,土壤活性有机碳可能是固氮菌潜在的能量来源,因此深入探索不同来源的碳输入如何影响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固氮的影响将有助于理解土壤固氮的驱动机理。

短期低氮和长期高氮处理对森林土壤固氮菌群落的影响机制。研究团队供图

  ?

研究团队依托广东省鼎湖山、石门台和河南省鸡公山等多个森林氮添加试验平台,对比森林土壤固氮菌群落对短期低氮和长期高氮处理的响应,发现不同氮处理方式降低了固氮速率,但仅有短期低氮处理降低了固氮菌群落丰度指数。在样品层级聚类分析(OUT)水平上,固氮酶复合物中的铁蛋白(nifH)基因序列在对照与短期低氮处理之间重叠率为67.1-74.4%,而对照与长期高氮处理之间重叠率仅为52.0-53.6%,这表明长期高氮处理使固氮菌群落组成发生了更大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短期低氮处理通过增加土壤NH4+从而抑制了固氮菌丰度、多样性和固氮率,长期高氮处理虽然也增加了土壤NH4+,但对固氮菌群落结构和功能没有产生负效应。这些结果表明,在长期高氮富集环境下,土壤固氮菌可以通过调整群落组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生物固氮。

为了进一步理解高氮富集环境下土壤维持固氮的驱动机制,研究团队依托广东省鹤山森林长期氮添加试验平台,采集了长期施加氮处理的土壤进行室内碳源添加模拟实验,对比了植物和微生物源可利用碳(植物源碳-木聚糖;微生物源碳-甘露糖;两者的共同碳源-葡萄糖)对土壤微生物固氮的影响和机制。

氮添加环境下碳源输入对森林土壤微生物固氮的驱动机制。研究团队供图

  ?

该研究发现,植物源和微生物源碳的添加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固氮酶活性(13-28%),但微生物源碳的促进作用更强烈。长期施氮环境下,碳输入比氮输入对土壤微生物固氮速率的影响更大,而且土壤氮含量较高的豆科森林土壤固氮酶活性对碳添加的响应速度比非豆科森林更快。碳输入提供能量是驱动土壤微生物固氮的直接原因。同时该研究估算,当土壤中有机碳的输入(比如通过地上植物或者土壤微生物)增加5%,土壤微生物的固氮量可能增加2.2-3.9 Tg N yr-1。(来源:中国科学报 朱汉斌)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8/msystems.00547-24

https://doi.org/10.1029/2024GL111238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