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BMC Infectious Diseases 发布时间:2019/12/31 15:41:53
选择字号:
心脏瓣膜感染手术后的吸毒人员面临怎样的风险? |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论文标题:Long term surgical outcomes for infective endocarditis in people who inject drug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期刊:BMC Infectious Diseases

作者:David Goodman-Meza, Robert E. Weiss et al.

发表时间:2019/11/08

DOI:10.1186/s12879-019-4558-2

微信链接:点击此处阅读微信文章

近期BMC Infectious Diseases 发表的一篇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中,作者讨论了注射毒品使用的上升趋势以及此类毒品使用对心脏手术结局的巨大影响。

注射毒品的人会面临许多健康问题。除了广为人知的过量用药之外,由于注射毒品大多未经消毒,因此这类吸毒人员罹患感染性疾病的风险很高,譬如丙肝、HIV、各类细菌和真菌感染等。有的感染仅限于皮肤,比如脓肿。但当细菌或真菌更深进入血液时,就会发生其他更严重的感染。

当这些病原体进入血液后,它们就可能感染骨头、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及其他许多部位。瓣膜是心脏感染最常见的部位,我们称之为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极有可能导致死亡或其他并发症,如心力衰竭、栓塞——即血栓从瓣膜上脱落并阻塞血管。这些血栓可能阻塞肾脏、肺或大脑等重要器官的血管,导致器官部分坏死。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抗生素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在某些情况下患者还可能需要做手术。

在美国和其他地区,毒品注射及其造成的感染性心内膜炎不断上升,主流研究和学术文献中出现了新的热议点:当静脉吸毒人员需要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时该怎么做。

一些公开的辩论文章也反映了医师和外科医生每天在处理这些病例时的担忧和思考。医务人员的目的是改善患者健康状况,因此会尽一切可能帮助所有患者,但是,吸毒患者往往会反复静脉注射,因此即便是有指征的外科手术也会面临诸多特有的挑战。有医务人员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如签订戒毒同意书、多学科团队治疗方法、甚至“三次出局”政策,但有的医生也会选择推迟或拒绝为此类患者手术。

围绕注射毒品人员心脏瓣膜术后的死亡或再感染风险,世界各地不同医疗中心进行了许多研究。最近一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对这类研究进行了汇总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注射毒品人员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后第30天的死亡风险与不吸毒人群相似。所谓荟萃分析,就是使用不同的统计技术对多项已发表的研究进行汇总。

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在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手术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注射毒品人员的死亡和再手术风险。我们还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但将随访时间延长至5年和10年。首先我们进行了预估,吸毒人员的死亡风险比正常人群高47%;在研究期内,吸毒人员需要再次手术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群的两倍以上。基于这些预估,吸毒患者术后5年的生存率为62%,正常人群则为70%。此外,我们纳入的研究中吸毒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5岁,而没正常人群组的平均年龄为51岁。这就更让人担忧了,吸毒人员年纪较轻因此罹患其他慢性疾病的可能性较小,但是他们的术后死亡率仍高于非吸毒人群。

从纳入的研究中我们无法知晓为何吸毒人员的死亡及在手术风险更高。但是我们确实分析过其中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通常,吸毒人员在急症医院很少能接受到针对其药物滥用的治疗。我们的确有美沙酮、丁丙诺啡或长效纳曲酮等有效治疗。患者在因感染就诊时就应接受戒毒治疗,很可惜他们没有。如果没有针对潜在药物滥用采取措施,那么吸毒人员在出院后很可能继续注射毒品,从而增加了再次感染和死亡的风险。感染的源头尚不清楚。我们必须利用每次就诊机会为每个药物滥用患者提供必要的治疗。

总之,我们的研究表明,注射毒品人员心脏手术后的结局不如非吸毒人员那么乐观。虽然我们的数据不能回答吸毒人员是否应该接受手术这个问题,但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必须抓紧时间采取干预措施改善吸毒人员心脏手术预后。面对临床场景,我们应根据循证医学原则为药物滥用患者提供治疗。面对越来越多吸毒人员,我们应当提供适宜的治疗措施,并不断加以提升完善——这能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摘要:

Background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 cases associated with injection drug use has increased. Clinical guidelines suggest deferring surgery for IE in people who inject drugs (PWID) due to a concern for worse outcomes in comparison to non-injectors (non-PWID). We performed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long-term outcomes in PWID who underwent cardiac surgery and compared these outcomes to non-PWID.

Methods

We systematically searched for studies reported between 1965 and 2018. We used an algorithm to estimate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eIPD) from Kaplan-Meier (KM) curves and combined it with published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IPD) to analyze long-term outcomes after cardiac surgery for IE in PWID. Our primary outcome was survival. Secondary outcomes were reoperation and mortality at 30-days, one-, five-, and 10-years. Random effects Cox regression was used for estimating survival.

Results

We included 27 studies in the systematic review and 19 provided data (KM or IPD) for the meta-analysis. PWID were younger and more likely to have S. aureus than non-PWID. Survival at 30-days, one-, five-, and 10-years was 94.3, 81.0, 62.1, and 56.6% in PWID, respectively; and 96.4, 85.0, 70.3, and 63.4% in non-PWID. PWID had 47% greater hazard of death (HR 1.47, 95% CI, 1.05–2.05) and more than twice the hazard of reoperation (HR 2.37, 95% CI, 1.25–4.50) than non-PWID.

Conclusion

PWID had shorter survival that non-PWID. Implementing evidence-based interventions and testing new modalities are urgently needed to improve outcomes in PWID after cardiac surgery.

(来源:科学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年十大人物公布 AI科学家主导虚拟实验室加速医学研究
蒲瓜基因组组装研究获进展 《自然》(20241205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