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头类(Thylacocephala)是一类底栖型的海生节肢动物,它们具有左右对称的非钙质双瓣壳,一对大的复眼,三对大的捕食足,8-16对游泳足,8对鳃以及分节的体节。此前发现的化石材料多数仅保存壳体,因而目前其分类主要依据其壳体形态和表面的壳饰。其化石记录自志留纪至白垩纪,然而多样性一直较低,关于其分类位置和生态特性也一直存在争议。
我国安徽巢湖发育完整的下三叠统海相地层,其中在南陵湖组上段(奥伦尼克阶斯帕斯亚阶)发现的以巢湖鱼龙为代表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代表了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事件后海洋生态系统的全面复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季承博士与北京大学及国外合作者首次在这段地层中发现了袋头类节肢动物的材料,这也是这一类动物在我国下三叠统的首次发现。系统学研究表明这是袋头类安琪虾属(Ankitokazocaris)的一个新种巢湖安琪虾(A. chaohuensis),与产自日本和马达加斯加同期地层中的同属材料关系密切,表明在早三叠世这三个地区存在重要的古地理联系。
在产巢湖安琪虾的层位还发现了几枚内含牙形石的粪化石,其大小和表面形态初步排除了其来自于海生爬行动物和鱼类的可能性。通过对比现生节肢动物身体与粪便大小以及志留纪袋头类的壳与肠道的大小比例关系,推断巢湖的这些粪化石很有可能来自于同层位的巢湖安琪虾。另一方面,巢湖安琪虾具有发达的复眼和三对大的捕食足,此前研究认为这一类动物应具有主动发现并捕食一些小型动物(如小虾)的能力,进而它们也很可能捕食牙形动物。此外,在几枚破损的巢湖安琪虾壳体中还发现了牙形石的保存,暂时无法确认其来自胃容物,但很可能与其取食行为有关。这也是袋头类节肢动物与牙形动物之间捕食关系证据的首次发现。
论文近期在德国《古生物学杂志》(Paläontologische Zeitschrift)在线发表。本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资源地层学与古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以及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的资助。(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Ankitokazocaris chaohuensis复原图
Thylacocephala新种Ankitokazocaris chaohuensis和其种内差异,比例尺为5mm
Ankitokazocaris chaohuensis复原图,比例尺为1cm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