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是我国北方地区经常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对过往时期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进行重建,深入探讨其变化机制,可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然而,由于气象检测所涵盖的时间范围比较短(近50年),影响沙尘暴强度变化的机制并未被详细阐明。近日,英国Nature出版集团旗下的《Scientific Reports》杂志刊登了题为《Onset of frequent dust storms in northern China at ~AD 1100》的论文,揭示了自然背景下控制沙尘暴发生的主要原因。
该研究利用柴达木盆地尕海湖的湖泊沉积岩芯的粒度分布,结合中国北部其他相关记录,重建了2000年以来的沙尘暴强度变化记录。其结果显示,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活动自公元1100年开始大幅增强。尽管有很多研究指出现代人类活动是影响沙尘暴事件频繁爆发的重要原因,此次研究则首次揭示出自然状态的改变,包括西伯利亚高压的增强和沙源地区植被的破坏,也会导致沙尘暴事件增强。其中,小冰期的沙尘暴频率增加主要受控于西伯利亚高压的增强。而在百年尺度上的暖干时期,沙源地区的干旱化所导致的植被破坏会进一步驱动沙尘暴事件增强。因此,随着预期的全球变暖和日益恶化的植被覆盖度,频繁发生的沙尘暴在中国北部预计将持续下去,应该得到重视。
该研究在兰州大学陈发虎教授的建议下,由兰州大学,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浙江大学和香港大学的学者共同合作完成。中科院外国专家局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和香港研究资助局资助了此项研究。(来源: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