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杂志6日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说,40多年前“阿波罗”飞船从月球带回的岩石进一步证实了这样的假说:月球是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与地球相撞后形成的。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没有完全确定月球如何形成,但他们提出了一种得到多数人认可的大碰撞假说,即45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叫做“忒伊亚”的行星撞击地球,地球此后自我修复,而“忒伊亚”的大量碎片则在地球轨道上聚集形成了月球。
来自德国哥廷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报告说,太阳系内各个行星都由独特的同位素组成,因此证实大碰撞假说的最佳方法就是比较地球与月球的氧、钛和硅等元素的同位素比率,不过此前研究的结论都是月球岩石和地球岩石相当相似,无法证实月球主要源于一个业已消失的天体。
最新研究采用一种非常灵敏的先进分析技术,分析了由美国航天局提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阿波罗”飞船带回的月岩。结果显示,月岩的氧17与氧16的同位素比率,确实与地球岩石存在差异。
目前多数关于月球起源的模型估计,月球70%至90%的成分来自“忒伊亚”,其余10%至30%来自早期地球。赫瓦茨则认为,月球的成分可能一半来自“忒伊亚”,一半来自地球。但他也表示这一观点尚需得到更多证据证实。(来源:新华社 林小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