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以该台为首的国际科研团队首次测定银河系本地臂的形态和运动学性质,彻底排除了天文学界长期以来认为本地臂是附属于旋臂的一个凸起的观点。
在天文学理论中,银河系是一个旋涡结构的旋涡星系,由一个银心和2条或者4条旋臂构成,4条旋臂的一种模型认为英仙臂、人马臂、外臂和南十字臂是银河系的主要旋臂。地球所在的太阳系,就处在一大堆年轻恒星构成的物质团的最内侧,这个恒星物质团被称作本地臂或者猎户臂。目前,关于银河系旋臂结构模型超过100种,各种模型定义的2条或者4条旋臂结构也不尽相同,但由于测量精度不够以致无法确定旋臂的精确位置。
研究结果表明:银河系本地臂长约15000光年,宽约3000光年,位于英仙臂和人马臂之间,更靠近英仙臂。本地臂比以前任何模型所显示的更长更宽,并且其形态和运动学性质与人马臂等其他旋臂类似,整体运动比银河系转动慢5公里每秒左右。“长期以来,天文学界认为本地臂是附属旋臂的一个凸起,与旋臂的螺旋角大于60度,但此次测定后发现,实际上,螺旋角只有10度左右。”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该研究团队成员徐烨说,“该项研究确认了本地臂是旋臂而不是凸起。”
据悉,这项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大学以及上海天文台和美国、德国等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团队最新研究成果《银河系本地臂的性质》,是贝塞尔项目正式启动后完成的第一篇论文,将发表在5月份的国际天文学杂志《天体物理学杂志》(ApJ)上。这项最新研究表明,精确测量银河系旋臂结构已经从“可能”变为“现实”。(来源:光明日报 郑晋鸣)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