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应浩等 来源:《PLoS综合》 发布时间:2012-9-18 10:18:01
选择字号:
骨骼肌再生机制研究取得新成果

近日,《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应浩研究组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李西华博士在骨骼肌再生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果。
 
自2011年以来,应浩研究组和李西华博士合作致力于杜氏型肌营养不良(DMD)的诊断、治疗评价以及骨骼肌再生的生物学机制方面的研究。近期,应浩研究员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张铎等人对骨骼肌早期再生过程中调控骨骼肌成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探索。他们利用多种骨骼肌再生小鼠模型和杜氏型肌营养不良患儿样本研究发现,miR-1/133在骨骼肌再生早期表达下调,而miR-1和miR-133通过各自的靶基因(Cyclin D1和Sp1)影响成肌细胞细胞周期,从而抑制成肌细胞增殖。进一步研究发现,生长因子FGF2以及p38信号通路是调控miR-1/133表达的上游信号分子和通路。这些研究结果很有可能为DMD治疗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该项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以及上海慈善协会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联合设立的DMD专项基金的经费支持。
 
杜氏型肌营养不良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全身肌肉呈进行性消耗和运动功能逐渐丧失的遗传性肌肉疾病。患儿3-4岁开始出现步态异常,10-12岁起逐渐丧失行走能力,20-30岁间死于心肺功能衰竭,目前尚无有效根治手段。(来源: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更多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古代脚印记录了两种人类祖先的共存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