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下,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季海生和美国大熊湖天文台研究者合作,发现太阳日冕加热的源区。这一发现有望解决长期困扰天文界太阳日冕加热的难题。该成果刊登在今年5月份出版的《天体物理学快报》杂志上。
什么原因造成了日冕反常增温一直是太阳物理学悬而未决的难题之一。国际上重大太阳观测设备的研制无一不是以“日冕加热问题”作为主要的科学目标之一。“日冕加热问题”也是美国宇航局于2010年发射的“太阳动力学卫星”的重要科学目标之一。
以美国大熊湖天文台新建成的国际最大口径(1.6米)的太阳光学望远镜作为观测平台,研究人员利用我国自行研制的1083纳米滤光器,首次在该波段对太阳进行了高分辨率成像观测并获得成功。中美研究人员首次得到了太阳在1083纳米波段的最高分辨率图像,发现了超精细的磁流管结构,这些超精细的磁流管无处不在,扎根于对流纳米粒之间,被认证为高温物质和能量外流的通道。
这一发现从根本上回答了加热日冕的能量来自光球的何处。其中可能的物理过程是:光球米粒不断的对流运动将磁场挤压到米粒之间,形成米粒间小尺度强磁场,米粒间小尺度强磁场中的活动产生了高温物质和能量的外流。(来源:中国科学报 柯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