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禹等 来源:《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 发布时间:2010-9-6 16:50:58
选择字号:
赤峰围场地区气候变化研究获新进展

赤峰围场降水重建与贺兰山、白音敖包、外蒙古降水曲线的对比

赤峰围场降水重建与围场地区温度重建的对比
 
中国北方环境敏感带是季风与非季风气候、湿润与干旱、森林生态与草原生态系统、农业与牧业的过渡带。在人为的不当干预下,敏感带潜在的生态脆弱性和它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正在不断地转化为现实的生态环境退化、自然条件不断恶化的恶性循环,其生态屏障的作用已经消失,而且正在成为新的风沙源。位于京津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上风向和水源保护地的内蒙古赤峰地区完整地代表了我国环境敏感带的基本特征,属于典型的环境脆弱单元。近年来,该地区的沙尘天气已经影响到华北、东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因此对赤峰围场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研究亟待开展,而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该地区近年来气候演变的过程与机理。
 
近期,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树轮实验室刘禹研究员及其研究团队,利用赤峰围场地区四个采样点的油松树轮宽度数据,分别重建了该地区1777年至2003年以来上年8月至当年7月的降水量和围场地区自1884年以来5月至6月的平均温度。在对该地区气候特征、较大空间尺度内的气候响应以及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等作了相关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1. 重建的降水序列与温度序列在1884-2002公共时段呈显著负相关,降水量偏多时段与温度偏低时段相对应,而降水量偏少时段与温度偏高时段相对应。表明赤峰围场地区的气候特征属于冷湿组合和暖干组合。
 
2. 重建的降水序列能与利用树轮资料重建的白音敖包、贺兰山甚至外蒙古的降水序列进行良好对比。而重建的温度序列不仅与天津、北京站器测记录显著相关,还能跟利用树轮资料重建的秦岭南五台温度序列、亚洲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指数进行良好对比。同时,这两个序列都与由历史文献记录划分的大同、北京二地的平均旱涝指数显著相关。表明这两条序列具有较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意义。
 
3. 重建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降水量变化主要由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引起。在过去的236年里,中国整个北方环境敏感带甚至外蒙古,东亚夏季风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时空同步变化的特征。
 
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国际知名地学刊物《地球物理学研究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和国内核心期刊《第四纪研究》上。(来源: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更多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