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4月1日出版的英国《自然》(Nature)杂志上撰文指出,他们成功地对俗称“珍珠鸟”的斑胸草雀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由于斑胸草雀学习唱歌的过程同人类学习说话类似,因此,该测序结果将有助于研究人类的语言学习过程。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卫斯理·沃伦领导的该科研小组由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多国研究人员组成。斑胸草雀属于鸣禽,是用于研究脊椎动物的脑、行为和演化的一种动物模型,其基因组有约12亿个碱基对,不到人类基因组的一半。之前科学家认为,大约有100种基因与斑胸草雀唱歌有关,但科学家现在发现,至少有800多种基因同其相关。当“珍珠鸟”学习歌唱时,大脑中的这些基因会产生非常复杂的“网络反应”,最终帮它学会特有的“歌声”。
幼年斑胸草雀学习唱歌的方式同人类婴儿学习说话的方式一样,都是通过模仿其长辈的说话方式来学习,这意味着,斑胸草雀可作为理解人类的学习和记忆的参照物。参与研究的英国牛津大学药物研究协会功能染色体小组的专家克里斯·庞廷说,斑胸草雀能够提供一个窗口,让我们了解人类的诸如孤独症、中风、口吃、帕金森症等言语失常病症的病源。
庞廷表示,更重要的是,“珍珠鸟”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激活的基因的工作方式同表达蛋白的基因不同,相反,它们属于基因组的非编码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垃圾DNA”。在人类基因组中,已探明功能表达蛋白的基因只占3%,其余多数功能不清的基因现被误认为是垃圾DNA。对斑胸草雀基因组的分析也进一步表明,所谓的“垃圾DNA”并非垃圾,它们实际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功能。
“珍珠鸟”基因组是继2004年鸡基因组测序完成之后第二个被测定的鸟类基因组。据悉,在鸟类中首先测定鸡的基因组有畜牧养殖业等方面的考虑,而实际上,“珍珠鸟”的基因组更靠近鸟类大家庭基因树的主干,因此,对两者的基因组进行对比也将有助于研究鸟类进化。研究人员表示,将鸡的基因组与“珍珠鸟”的基因组进行比较后发现,有神经功能、参与叫声认知处理的基因在雀科这个分支中一直在快速演化。
目前,科学家已经绘制出了两种禽鸟的基因组,接下来,他们希望在今年年底解码鹦鹉的基因组。(来源:科技日报 刘霞)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