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建军等 来源:PRL 发布时间:2010-1-28 11:02:38
选择字号:
管流稳定性研究取得进展
 
《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PRL)近期刊发了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空天技术系、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陶建军课题组的论文“Critical Instability and Friction Scaling of Fluid Flows through Pipes with Rough Inner Surfaces” 103,264502 (2009),报道了他们在管流稳定性研究上取得的最新成果。
 
1883年Reynolds的管流实验为流体力学家和物理学家提出了两个世纪难题:湍流和层流-湍流的转捩。如今人们对湍流的认识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管流的转捩机制仍然是未解之谜。这与管流的独特性质有关。层流到湍流的转捩过程常常是以流动的失稳为先导的。在过去一百多年里理论学者做了许多尝试,发现管流不同于其它剪切流(如边界层流):它总是线性稳定的,而人们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观察到的管流常常是处于湍流状态的。理论与现实这一明显冲突的直接推论是:在管流的失稳与转捩过程中有限幅值扰动的非线性作用必不可少。引入较大幅值扰动的一种方法是初始扰动,其相关的数值和实验研究近五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另一种是来自于流场的边界,这或许是更为自然的一种扰动,如壁面的粗糙度,因为没有壁面是绝对光滑的。
 
粗糙壁面对流动的影响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Nikuradze在1933年就完成了迄今仍是最为系统的实验研究,测出了摩阻系数在不同粗糙度时与Reynolds数的关系。但在近八十年的时间里人们对粗糙管流的失稳及转捩机制的认识仍是模糊不清的,原因很简单: 粗糙单元特征尺度与管径几个数量级的差异不但给理论分析制造了巨大的障碍,给数值模拟也带来很大的困难,即便是在当今的计算条件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陶建军课题组首先针对微小尺度的粗糙元建立了物理模型,通过积分方法求得了基本流场的渐进解,并进一步解析地给出了粗糙壁对平均流场的非线性贡献。
 
通过稳定性分析,该课题组得到以下结果:(1)提出了粗糙管流的一种失稳机制:即粗糙壁引起的Reynolds应力会修正平均流场,尽管修正量很小,但足够引起螺旋状的不稳定结构(见右图)。理论预测临界雷诺数同实验基本吻合。(2)决定流动失稳的并不是粗糙度,而是粗糙元的形状,这同人们以往的认识是不同的,但同Nikuradze的实验是定性符合的。(3)更有趣的,基于理论模型的分析,陶建军课题组给Nikuradze的实验结果提出了一新的标度关系式,它可将已有的属于不同分支的实验数据在整个Reynolds数范围内(从层流到湍流)重合在一条曲线上,这一结果强烈暗示人们可能需要修改关于管流转捩的基本概念。换言之,该转捩过程有可能是确定性的,至少对粗糙壁引起的转捩过程是这样。这些结果对航海及航空航天工程中实现更有效的流动控制有重要意义。
 
由于以上结论仍是基于简化的物理模型,目前更深入的研究工作还在进行当中。(来源:北京大学)
 
更多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研究增强光动力灭菌效果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研究生学位论文如何顺利通过外审和答辩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