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力等 来源:《创伤应激期刊》 发布时间:2009-8-13 15:28:43
选择字号:
汶川地震灾区创伤后应激障碍评估与干预
 
受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汶川地震灾区心理援助应急研究”(KKCX1-YW-05)资助,中科院心理所“灾后应激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疾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干预”子课题组王力博士等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在汶川“5.12” 地震灾区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患,且随着灾难暴露程度的增加,PTSD的发生率也会显著增高。相关论文已被国际创伤应激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raumatic Stress Studies, ISTSS)的会刊《创伤应激期刊》(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接收。
 
PTSD 是某些个体在经历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如自然灾害、战争、严重的事故以及恐怖行为后所发生的一种严重的、复杂的心理疾患。其典型的表现包括三个临床症状簇:(1)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2)对创伤相关的刺激存在持续的回避,同时还有心理麻木或情感麻痹的表现;(3)持续性焦虑和警觉水平增高。此外,还可伴随抑郁、冲动、自罪、记忆减退、头痛和眩晕等症状,物质滥用和自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东南亚的海啸发生之前,许多学者和临床工作者都认为PTSD是一种西方人才容易罹患的心理疾患,包括亚洲在内的世界其它地方并不是易感区域。海啸发生后的流行病学研究彻底颠覆了这种观念,研究发现PTSD在海啸幸存者中也有很高的发生率。亚太地区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中国作为该地区最大的一个国家,也时常遭受自然灾害,然而作为中国主体的大陆内地有关灾后心理健康的应用及研究却非常的少,这严重制约了灾后心理援助的准备和实施工作的进行。
 
了解灾难发生后幸存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一些常见心理疾患的发生率,对于建立灾后流行病学档案,识别易感人群以及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救援和干预是非常重要的。以此为目的,心理所王力博士、张雨青博士、史占彪博士以及王文忠博士在汶川地震发生3个月后组织了一次针对地震灾后幸存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该研究采用严格的抽样程序,对北川县内的曲山镇和擂鼓镇两个大型的居民安置点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共抽取了1563名16岁以上的灾后幸存者,其中曲山镇安置点622人,擂鼓镇安置点941。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显示:灾情更严重的曲山镇安置点PTSD(筛查阳性)的发生率为37.8%,亚PTSD(Partial PTSD,即3个临床症状群中有2个为阳性的案例)发生率为39%,至少有一个临床症状群为阳性的发生率为80.4%;而灾情相对较轻的擂鼓镇安置点上述情况的发生率,分别为13.0%、37.9%和72.7%。进一步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其它因素的影响后,女性、羌族、较低的受教育水平、经历地震的地点、在地震中受伤、丧亲、地震中有更强烈的恐惧感以及较低的社会支持水平与PTSD症状的严重程度存在显著关联,其中经历地震的地点和在地震中有更强烈的恐惧感是预测PTSD严重程度的最重要因素。
 
上述的研究发现表明:(1)PTSD在汶川地震灾区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理疾患;(2)在女性、羌族、受教育水平较低者、有更多创伤经历者以及社会支持水平较低者中PTSD症状相对比较严重;(3)灾难发生时的客观和主观创伤暴露水平是PTSD症状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些发现对指导下一步的心理援助工作以及开展深入的灾难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源:中科院心理所 王力)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