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研究人员发现,猴子敲击物体时,它们大脑中负责信息交流的部位开始活跃。这意味着灵长类动物的语言与非语言信息交流系统具有相同起源,也为探索人类语言与音乐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这一发现登载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奇妙现象
在自然界,猕猴可以通过晃动树杈或敲打枯木桩“演奏音乐”,大猩猩能通过拍打胸部或手掌“制造”旋律,而黑猩猩则有敲打树墩的“音乐天赋”。
德国蒂宾根市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论研究所科研人员注意到,恒河猕猴还能够使用人造物体敲打出有韵律节拍。比如,它们会猛烈摇动或者敲击、冲撞笼门,发出强烈而有节奏的声音,同时伴随着恐吓的叫声,摆出凶猛的架势并露出可怕的表情。
研究人员发现,只有占据统治地位的最强壮恒河猕猴才会有这些表现。这意味着这些声响是用来传递权力和地位等信息——猕猴敲击节奏越强烈,表示它越强壮,在群体中的地位也就越高。
源于大脑
由于2500万年前猕猴与人类有相同祖先,恒河猕猴敲击现象为研究人类大脑哪一部分负责音乐等非语言信息交流提供思路。
研究人员分别检测恒河猕猴听到敲击声和同类叫声时大脑的不同反应。他们发现,无论听到哪种声音,猕猴的大脑颞叶部分都被激活。在人脑中,这一部分是处理听觉信息及语言理解的关键部位。
“猕猴对敲击声和同类叫声的反应相同,”研究所神经科学专家克里斯托夫·凯泽告诉“趣味科学网站”记者,“因此,敲击现象是一种信息交流或表达方式,它在灵长类动物进化早期出现。”
音乐根源
“趣味科学网站”10月17日援引研究所研究人员的话说,猿猴敲击现象很可能是人类音乐创作的雏形。
“人类不仅依靠语言传递信息,还会使用各种各样的声音,比如用鼓掌表示喝彩,以敲门示意‘我要进门’等,击鼓声更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凯泽说。
“这些声音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通过肢体重复运动创造出由周期性节拍组成的结构化音效。人类通常用击鼓构成的复杂节拍与音乐旋律相结合。众所周知,这种由击打形成的节拍在人类文化中十分普遍,在一些部族文化中也很常见。”
凯泽补充说,语言与非语言信息交流在猴脑中具有相同起源的事实,可以有效支持两者共同进化从而促使人类具备语言和音乐能力的观点。(来源:新华网 于林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