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4月11日的《科学》(
Science)杂志报道说,坠落到地球的大多数陨星及其它地球外物体,或是在与地球碰撞时发生汽化,或是掉到大洋深处,要不然就是下落不明。但是,研究人员说,海水化学保留着这些天外来物的大小及到达地球频度的线索。
Francois Paquay及其同事现在显示,海水中的锇同位素资料是一种星球碰撞的敏感纪录器。如果假设撞击地球物体属于陨石家族中的最常见成员——球粒陨石的话,人们还能用它来推断与地球撞击的物体的尺寸大小。这种做法之所以可行是因为在所有的海洋中,海水中的锇浓度很低而且相当恒定。一次强烈的碰撞的主要后果是将到来的物体汽化,并在海洋及沉积物中增添某种独特的锇同位素成分。文章的作者利用他们的方法来对白垩纪及始新世结束时撞击地球物体的大小进行估测。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在白垩纪时期内,撞击地球物体的直径为4-6公里,而在始新世时期内,撞击地球物体的直径为3公里。(来源:EurekAlert!中文版)
(《科学》(Science),Vol. 320. no. 5873, pp. 214 - 218,François S. Paquay,Bernhard Peucker-Ehrenbr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