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晓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23 8:37:32
选择字号:
教育学者:上课败给手机,这事儿真的重要吗?

 

■张晓军

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意到课堂上课,到了课堂也控制不住看手机;老师希望和学生互动的时候,愿意参与的学生寥寥无几……这些问题不仅王元丰老师会碰到,很多大学老师也会碰到。为应对这些问题,很多学校出台政策,要求学生必须到课堂;有的学校教室前面挂着布袋子,学生上课前要把手机放在里面;有的学校甚至规定学生缺勤几次就取消考试资格。

尽管采取了这些措施,学生状态依然很难符合老师和学校的期待,这成为当下很多老师希望花大力气突破的领域,是老师做教学创新的起点。但不管教学创新做得多么认真,问题似乎仍难以解决。

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跳出我们习以为常的思考逻辑,特别要反思几个根本问题:老师期待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到底在追求什么目标,这个目标对学生有意义吗?老师和学校应关注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哪些方面?真正能帮助学生长远发展的“好老师”又该是什么样子?

老师和学校到底在追求什么

老师都期望学生积极上课。上课时学生注意力集中,并从课程中收获颇丰,老师因此也能在评教中获得高分。

且不论这些理想能否实现,即使都实现了,又能带来什么价值?

学生考高分,顺利拿到学位;找到工作或考研成功;或体现了老师的高水平教学,其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等。

如果退回20年前,这些价值可能都是肯定的。但在如今知识快速膨胀且无处不在、学生几乎能随时随地学习的时代,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还将传授知识作为主要活动,尽管也能帮助学生考高分、拿学位,但已不再是学生实现这些目标的唯一途径了。

更重要的是,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即使学生考了高分、拿了学位,也不能保证其就可以找到工作,更不能保证其毕业后可以靠大学所学知识支撑终身发展。这进一步打击了学生去课堂上课的积极性,甚至影响他们选择上大学的意愿。

如此一来,老师对学生在课堂认真听讲的期待,到底能带来什么结果?对于学生而言,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可惜很多老师和学校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只一味要求甚至强制学生到课堂听课,好像这一条做到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就有保障了,其育人使命也圆满完成了。事实上,这只是老师和学校从自身角度出发的一厢情愿,并没有真正以学生长远发展为中心。

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好学生”是什么样子

如果我们希望践行以学生终身发展和成长为中心的理念,帮助学生适应未来复杂且快速变化的智能社会,首先要想清楚能走进未来社会的“好学生”是什么样子。那些听老师话,守规矩,积极上课、上课不看手机,课程考试也拿高分的学生,是能适应未来的“好学生”吗?

答案是不一定。我们见过不少看上去很让人放心的乖学生,但他们的眼睛里没有光,只是擅长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对自身的兴趣点以及将来的打算没有任何想法,这种学生显然难以适应未来。那么,能适应未来的“好学生”是什么样子?

我经常在校园观察学生的状态,也经常和他们聊天,了解其日常生活。我特别欣赏的是那些每天早上6点迫不及待起床,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的学生。我也特别欣赏那些在路上匆匆赶路的学生,当我问他们要去干什么,他们往往不是参加被人安排的活动,而是去和小伙伴一起做感兴趣的项目,或跟着老师做研究。

他们不是在被安排好的框框里作为提线木偶,极力表演给老师看,达到老师的某种期待,而是有自己迫不及待想做的事,一做起来就停不下来。这是一种美好的人生状态,拥有这种状态的学生更有可能适应未来。

能培养 “好学生”的“好老师”是什么样子

想真正帮助学生成为这种“好学生”,老师要做的首先是冲破传统思维藩篱,清楚理解自己在课堂上的每个期待和布置的每个任务,到底是为追求完成教学任务,达成学校设置的“高质量课程”的某些指标,如到课率、抬头率等,还是真正帮助学生走进未来,助力其终生成长。要做到这一点,老师要想清楚对于学生的终身成长,什么是最重要的。

其次,老师不应该,也没必要太执着于学生是不是来到课堂,注意力是否集中,而是课堂是否能帮助学生成为上述“好学生”。好老师要关注的不单是自己的线下课堂是否精彩、学生是否投入,更要关注通过线下课堂如何引导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

最后,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老师需要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兴趣。此处的“兴趣”不是一味引导学生对老师要讲的知识感兴趣,而是通过课堂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兴趣。好老师的课堂是在课程结束后,学生依旧在思考课程中讨论的问题,甚至因为这门课程找到了自己未来几年要做的事情,这才能帮助学生走进并适应未来。

当我们想清楚能走进未来的“好学生”的样子,以及能够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好老师”应该做什么,你还会纠结学生是否到课堂来听你讲知识吗?还会纠结自己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败给手机吗?

(作者系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执行院长)

《中国科学报》 (2025-09-23 第4版 高教聚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个由AI设计的病毒问世 首次揭示深海热液动物“以毒攻毒”的机制
大连化物所研发出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科学家揭示蛋白药物稳定性的普适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