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科学报》见习记者 赵婉婷
线上会议进行到一半,于文静点开邮箱弹出的新邮件,顿感“无心工作”。
她悄悄关了视频会议的摄像头,开始尽情地手舞足蹈。那天是7月6日,她参与的一项研究被Nature杂志正式接收了。
这项研究是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考古工作的重要突破。于文静并不是一作,而是排在第25位的作者。她负责了研究的关键环节——通过牙齿化石定年,为石器年代提供核心数据支持。
文章正式上线后,于文静发了一条小红书,她收到了100多条夸赞与接好运的留言。这让她有种从科研“小透明”变成考古学家的感觉,仿佛“翻身农奴把歌唱”。
不过要说最纯粹的喜悦,还得是亲手挖出化石的那些时刻。于文静读研时第一次参与了实地考古工作,当她挖出人生中第一块骨头时,这个女孩简直想捧着骨头绕考古遗址跑三圈。
Nature文章截图
?
给牙齿测年龄
2022年底,正在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读博的于文静接到了一封邮件,邮件里问她所在的实验室是否想合作测量一些猪的牙齿。
这些牙齿来自东南亚的一个孤岛——苏拉威西岛。那里新出土了一些史前石器,根据石器的打造方式,可以初步判断它们非常古老,比起智人,更像是直立人打造的石器。
过去的证据表明,直立人在20万年前来到了这座孤岛,新出土的石器让考古专家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是否早期人类比我们想象得更早就来到了这个被海包围的孤岛?
为了推测石器出现的年代,可以测定同一地质层化石牙齿的年份。
于文静使用的定年方法叫作“电子自旋共振定年”,这是她硕士期间就开始深入的方向。这是一个小众的定年方法,属于考古中的应用物理。为了更好地向旁人解释这个方法的原理,她曾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比喻。
她说,可以把化石牙齿想象成一个浴缸。牙齿被埋在地下后,周围环境中的阿尔法、贝塔、伽马和宇宙射线会进到牙齿中,就像水流进浴缸。如果知道总水量和水龙头的流速,就能算出把浴缸填满的时间。
简单来说,测年时,用总剂量率(牙齿化石中累计的电子缺陷)除以年剂量率,就能得知手中的化石来自多少年前。
为此,于文静要把化石牙齿切开,一半用于测总计量率,并将另一半的牙釉质磨成粉末,测量各种元素的信号。
于文静经过定年,再结合合作团队使用的古地磁相对定年方法证实,这些新出土的石器埋藏于102万年前。这意味着苏拉威西岛早在102万年前就出现了人类活动,比过去的结论提前了80多万年。
于文静告诉《中国科学报》,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人类跨海迁徙事件的发生,远早于过去的想象,也为考古学家在东南亚岛屿寻找更古老的人类遗迹打开了新的通路。
这项工作正式发表时,于文静已经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博士后出站。现在的她,是墨尔本的一名原住民文化遗产管理顾问,而她也在继续寻找考古学科研岗位。
于文静在实验室
?
“向上管理”导师
于文静回忆,到了博士后阶段,她已经积累了很多投稿的经验,对于定年测量方法、写论文、回复审稿人意见都变得游刃有余。
回想起来,更困难的是读博。那时处于科研的起点,作为年轻的博士生,难免会遇到一系列“心理问题”。
“你可能要接受投稿失败,你可能要接受你的文章不会被那么多人看到,你可能要接受花了很久很久去努力做的一件事可能没有意义,还要天天逼自己。”她告诉《中国科学报》。
于文静博士期间的主课题,就没有这篇Nature顺利。四年前,她通过给南非出土的一个儿童头颅同地层的牙齿定年发现,这个头骨可能来自360万年前,比现在已知最早的人类祖先、来自330万年前的化石露西还要早。
那时她很激动,以为这个突破性的发现会改写教科书。但不巧的是,这个考古点不够完整,不仅受采矿影响,还受两处火山爆发的干扰,使得定年结果存在争议,审稿人不断质疑他们的结果。
后来,她花了3年改了20多稿,把肯定的观点改为偏保守的,文章才得以发表。
此外,她的一部分焦虑还来自导师Andy。
“有两种导师,一种非常严厉,希望你一天24小时随时待命;另一种是完全放手不管,整个人消失了一样。”于文静的主导Andy就是后者。
于文静意识到,进入“大牛”的组,就得自己默默努力,提高独立性、自主性。读博期间,有两位同学相继退学。但她没有放弃,“我最感谢没有放弃的我自己”。
而她的博士生副导也是她后来的博后导师Renaud,同样是一位忙碌的“大牛”。Renaud与她没有固定的开会时间,但于文静遇到问题时, Renaud会安排时间,与她讨论问题。
与Andy不同,Renaud会力所能及地作出反馈,告诉她“对不起,今天白天太忙了,今晚一定看你的论文”,也会响应于文静给出的工作计划。在Andy不回复她的消息时,Renaud还主动出马,帮她联系Andy。
Renaud甚至曾“小心翼翼”问自己的助理:“我最近出差回来了,但是没有来办公室,文静不会生气吧?”
于文静的“向上管理”颇有成效。
博士毕业时与考古部门的合影
?
野外考古会上瘾
考古并不是于文静从小就萌生兴趣的事。
她的本科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化学专业,她并不是很喜欢,所以决定读研时换个方向。
学什么好呢?因为也不知道申请什么,她索性申请了遍布世界各地的6所学校的10个不同专业,其中包括建筑、环境、海洋、艺术、工程、考古等。在收到9个offer后,她又陷入了纠结,最后因“富有浪漫气息”和“学费全免”选择了法国的索邦大学,就这样有些“随意”地与考古学专业相遇。
然而,第一学期的课程就给了她一个下马威。哲学考古课要用12页纸批判达尔文,人类学课要记每一块骨头的英文名……而研一到研二的末位淘汰制更像一块石头压在胸口。“远赴山海,远离亲人,来到陌生的国度,学很难的专业,做这一切真的值的吗?”她曾这样怀疑过自己。
直到第一次考古实习,在意大利一个尼安德特人的遗址点,于文静亲手挖到了人生第一块骨头。
“是不是尼安德特人吃了这头牛?”“或者他们用这块骨头和别人打架”“他们会不会在骨头上画画?”……那块牛骨很大,但在她手中很轻盈,把她带入了无限的遐想之中。
那是她人生中的决定性时刻。考古工作就像探险,她不再自我怀疑:“啊,这就是我一生要做的事业。”
于文静对考古上瘾了。“我喜欢待在自然界,喜欢去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挖一挖。”
国内陆地遗址发掘
?
硕士毕业后,她回国在考古单位工作了一段时间,又申请了澳洲的博士。因为她想去更多地方“挖一挖”,导师Andy就有“人类摇篮遗址”南非的考古研究资源。
在南非考古遗址
?
在南非考古是危险的,“但危险到你会爱上这里,想要再回去挖很多很多次”。
就像于文静小时候看过的《一千零一夜》中,辛巴达每次航海都历经了无数的艰险,带回无数的财宝,但是他仍然不停地再次出发。
说回于文静的儿时,她的偶像是福尔摩斯,梦想是环游世界。
而考古研究恰如侦探的工作,于文静需要利用线索,一点点复原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做考古工作的她,现在已经去过地球的七个大洲,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她还参与发表了顶刊论文,让更多人看到了她的工作。
如今,她有了新的愿望。比如,她想谈恋爱,想上综艺,还想写一本考古题材的畅销书。
“先用铲子把表层土铲到桶里运走,看到土质颜色变了之后,改用刷子开始扫,发现石器后,用更小的刷子刷。”在公众号“诗和鱼汤”,于文静记录着自己的考古经历与见闻,为写书攒素材。
曾有不少人问她:考古是研究恐龙吗?考古是盗墓吗?
简单来说,考古到底是什么呢?
“我会说,考古工作者是探究我们人类从哪里来的侦探。”
热爱表达的于文静还喜欢做presentation。她希望未来有机会站在国际舞台上,让大家看到一个小小的、有点可爱的中国女孩子,大方又从容地讲述考古。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348-6
https://doi.org/10.1016/j.quageo.2025.101696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