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棉花遗传育种专家喻树迅在海南逝世,享年73岁。这位被誉为“育种魔术师”的科学家,一生与棉花结下不解之缘,用毕生心血书写了中国棉花产业的传奇。
“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就是要做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就是要为广大农民的最根本利益服务”,这是喻树迅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践行的信念。
农家走出来,初心不改为农民
1953年11月,喻树迅出生于湖北麻城一个农家。从小参加生产队棉花生产,让他对棉花生产的繁重劳动深有感受。
“难道不能研究出更好的棉花品种来减少农民的劳动、增加农民的收入”,这种朴素的想法伴随喻树迅成长。1976年,他被保送到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专业学习,1979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从此开始了与棉花“恋爱”的科研生涯。
当时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位于河南安阳市白壁镇大寒村,条件非常简陋。“一杆秤、一把尺子、一台显微镜”就是全部科研设备。喻树迅住的房子年久失修,墙壁空心,寒冷潮湿,老鼠还在墙中筑窝。
但对喻树迅来说,这些苦都不算什么。他的心完全放在了棉花品种培育上。他常说:“育种就像两个小青年谈恋爱一样,每天去看她,仔细观察她,用心呵护她,就会发现她每一天、每一刻的变化。”在同事眼中,棉花就是他的恋人:平时话不多的他只要提起棉花便会滔滔不绝;不管晴雨天都泡在田里,观察每一株棉花的性状。
培育短季棉,既早熟又高产
20世纪80年代初,黄河流域棉区粮棉争地矛盾日益突出。针对当时主栽品种生育期长、不抗病等问题,喻树迅和大家一起进行短季棉育种攻关。
他们选育出早熟性好、生育期115天的短季棉新品种“中棉所10号”。该品种的推广应用,开创了培育适合麦棉两熟早熟棉花新品种的先河。
1984年,黄河棉区大力推广麦棉两熟种植模式,总面积达2000万亩。这一模式打破传统单熟制局限,通过一年两季(小麦、棉花)的高效种植,其实际产能效益相当于新增2000万亩耕地。伴随这一新型耕种方法的落地,黄河棉区不仅在当年首次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还实现了粮食的出口。
在短季棉育种中,喻树迅发现早熟往往伴随早衰,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他特地到北京大学学习人体抗衰老学,借鉴人体衰老的理论研究短季棉不早衰机理。
通过研究,喻树迅发现早熟不早衰品种的叶片叶绿素和蛋白质降解慢,抗氧化系统酶活性强,而早熟早衰品种的酶类活性低。于是他提出了生化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有效缓解了早熟早衰的遗传负相关问题。
喻树迅育成了早熟不早衰、丰产、优质、抗病的系列短季棉品种“中棉所24”“中棉所27”“中棉所36”,生育期仅为110天,霜前花率90%以上,实现了短季棉早熟、产量、抗病的三大突破。
40多年倾心于棉花研究事业,喻树迅育成13个短季棉品种,推广种植1.3亿亩,创造社会效益190亿元。他带领团队使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从不到5%上升到近98%,彻底扭转了外国公司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
喻树迅把一生献给了棉花事业,用毕生心血践行了“为广大农民的最根本利益服务”的铮铮誓言。
(原题:一生为棉 丹心惠农——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