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在2025年开学典礼上通过“三问”——心向何方,才能不负时代?根植何处,才能枝繁叶茂?如何持守,才能抵达远方?和新生们一起思考,如何通过大学的学习生活实现认知突破,让自己站上人生的新高度。以下是他讲话的摘编:
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在2025开学典礼上讲话。厦门大学供图
?
回溯先哲智慧,孔子曾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三十而立”原本是描述人生阶段的成长,强调从“志于学”的知识积累,到“立于世”的认知确立。但在今天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知识更新加速、学科边界交融、技术变革汹涌,只满足于继承老路、遵循传统是远远不够的。新同学们不仅要“立”,更要通过学习突破对传统成长路径的依赖、突破自我设限的思维、突破学科之间的壁垒。
第一问:心向何方,才能不负时代?
同学们,站在大学这个崭新的起点上,我们首先要叩问自己:我追求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人生?人生如远航,志向是照亮征途的灯塔。你选择怎样的目标,往往决定你会抵达怎样的远方。一个人能走多远,不只靠能力,更要看格局。若只安于“小成绩”、沉溺“小日子”,再出色的天赋也可能被遮蔽。唯有将“小我”融入“大我”,在响应时代召唤中定义人生价值,才能真正成就一番事业。
同学们,当今世界正经历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正在重构人类文明进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心怀家国、富于创新、放眼世界的卓越人才。这是一个呼唤梦想、也足以成就梦想的时代。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希望你们从踏入厦大的这一刻起,就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把“强国一代”作为使命坐标,磨砺“会当凌绝顶”的大视野,涵养“涓流汇沧海”的大情怀,在科技攻坚中勇担重任,在文化传承中播撒自信,在奉献社会中书写价值,真正活出属于你们这一代的璀璨精彩。
第二问:根植何处,才能枝繁叶茂?
认知的突破,从来不是偶然的顿悟,而是提前谋划、持续行动、不断积累的成果。大学是我们系统学习、深度扎根的关键阶段,根扎得多深,未来才能走得多远。学习,不能停留在听过、看过,而要真正学懂、学透、学活;不仅要深耕专业,也要勇敢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起跨领域的知识体系。学校为大家提供了深厚的学术土壤:这里有前沿的知识体系,有大师的智慧引领,有朋辈的思维碰撞,还有双学士学位、辅修专业、微专业等多元学习路径,正是希望你们能以交叉思维拓宽认知边界,把分散的知识融汇成解决问题的真实能力。
同学们,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知识获取已经变得异常便捷,但刻苦学习依然是我们真正理解知识、整合知识、创造知识的唯一途径,也永远是我们突破认知边界的不二法门。唯有刻苦学习,才能让我们享受思想穿透力提升所带来的内心欢悦。同学们,也许过去的学习经历让你们习惯于按指令行事、被动接受安排,但今天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大学生活更需要你的主动和自律。大学是培养你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地方,自律精神和内驱动力将是你们实现蝶变的关键。希望你们在这段宝贵的时光里,学会对自己负责,勤奋刻苦、努力耕耘,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主动学习新知识、适应新挑战,为未来的无限可能积蓄坚实力量。
第三问:如何持守,才能抵达远方?
“持守”不仅需要决心和毅力,更要有智慧与策略。它要求我们超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认知局限,用“算人生大账”“算人生总账”来聚焦关键、审慎取舍,在喧嚣中守住初心,在诱惑前锚定长远。大学阶段你们会面临很多选择:要不要追热门证书?要不要刷高绩点?要不要为漂亮简历堆砌实习?这些选择背后,其实是短期功利和长期价值之间的较量。孟子说:“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真正可持续的成长,来自对长期主义的坚持,来自拒绝即时满足的勇气,也来自把时间和心力投入那些根本性、建设性的事情上。
同学们,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把它用在哪里,你的未来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大学时光宝贵而短暂,每个人的精力有限,贪多求全会分散专注,随波逐流会浪费时光,最终偏离目标。希望大家能保持清醒、排除干扰,把时间和智慧用在夯实专业基础、提升综合素养、锻炼批判性思维这些有根本价值的事情上,让每一分努力都朝着有光的方向生长。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