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成宽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5/9/1 22:20:22
选择字号:
月表水演化新发现揭示钛铁矿颗粒的双重使命

 

月球上的水从哪里来?又是如何保存和变化的?这不仅是理解月球演化的关键,也对未来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记者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悉,通过分析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中的钛铁矿颗粒,我国科研人员首次揭示钛铁矿在月表水分布与存储中的“双重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

太阳风注入的氢(H)是月表水的重要来源。以往对嫦娥五号月壤中橄榄石、辉石等硅酸盐矿物的分析发现,这些矿物表层水含量很高,且主要来自太阳风。但近期有遥感观测显示,月表水的分布似乎与钛的含量有关:低钛区域含水量通常高于高钛月海玄武岩区域,且富钛区域水的日变化更明显。这一现象在科学界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为了厘清这一问题,我们对嫦娥五号月壤中挑选出的11颗钛铁矿颗粒展开精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颗粒表层确实含有水,其氢同位素特征表明它们的确来自太阳风。”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研究员徐于晨告诉记者,但与硅酸盐矿物中的高含水量相比,钛铁矿中的水明显偏少。

为什么同样暴露在太阳风下,钛铁矿的“存水”能力却较差?通过高分辨率透射电镜观察,研究人员发现钛铁矿在太阳风辐照下会产生大量囊泡、晶格缺陷和纳米金属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囊泡结构比硅酸盐矿物发育得更显著。这些囊泡中检测到了氦,却没有水分子或羟基,这说明水可能难以在其中稳定保存。”徐于晨说。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钛铁矿中的铁-氧和钛-氧化学键较弱,虽然更容易与太阳风中的氢结合生成水,但同时也会形成大量囊泡结构。”徐于晨进一步解释道,“当囊泡内气压过高时,反而会导致水的逃逸。加之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微陨石撞击频繁,会促使水分子从钛铁矿中扩散逃逸。”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田恒次表示,这一发现成功解释了为什么月球上高钛区域水的日变化更显著:钛铁矿一边高效“造水”,一边却难以“保水”。这项研究不仅深化了对月球水循环的理解,也为未来月球探测和原位水资源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受访者供图)

(原标题:嫦娥五号样品揭示钛铁矿在月表水分布与存储中的“双重作用”)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首次发现富含硅、硫的超新星 科学家发现将阳光转化为燃料的新方法
3D打印让瘫痪大鼠重新行走 喜马拉雅黑豌豆营养价值获研究认定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