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帮助寻找适合农业发展的资金渠道。
日前,在国际草原与草业大会上,种康接受了《中国科学报》采访,他从草原发展过程中生态、生产、生活的相互融合出发,讲述了科学技术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的推广应用,并指出农业的发展需要更多支持和投入。
寻找平衡
“生态、生产、生活,这‘三生’是草原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不能单独强调某一个方面。”种康解释道,如果只强调生态保护,那草原很难连续开发利用,在等待其生态系统完全自我修复的同时,人类的食物来源也将面临着考验;如果人类的发展不顾及生态保护,那生态环境又面临着被“吃干榨净”的情况。
围绕上面两种情况,种康表示,“三生”融合就是将生态、生产、生活这三者协调,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如何找到最佳平衡点,既让生态可以保持很好,又让人们拥有较高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种康说:“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需要科学技术来助力。”
他举了一个例子,过去研究草原是否超载、过度放牧,需要相关人员入户调查,了解每家养牛多少头、放牧多少年,从而推算出草地的生产能力。“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激光雷达,利用光谱技术估算草地的基本生产能力、物种组成类型等;我们还可以通过空天地一体化的监测手段,利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来掌握草原上的牛羊数量。”
2021年,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创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启动。其中一项子课题“星空地一体化载畜量精准计量方法”着眼于建立基于空天遥感影像的牲畜样本库与行为规则库,实现牲畜检测和轮廓提取、牲畜数量核算,构建星空地一体化的牲畜量精准计量方法体系。
“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让我们对一块草地能养活多少牛羊“了如指掌”,从而精准找到平衡点,在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同时,提高草原的生产能力,保障农牧民的生活,实现‘三生’融合发展。”种康说。
“除了估算合适的载蓄量,我们还争取让牧民增收。”种康介绍,如今牧民可以利用边际土地、低产农田种草,并用这些草养畜,提供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肉和乳。围绕饲草的加工,科研团队开发了青贮技术,可以让收割的饲草在储存过程中最大程度保存营养价值,提高饲草的质量,增加牧民收益。
收割饲草 沈春蕾摄
?
“我们从种草、制草、养蓄各环节开展研究,找到了一些因地制宜的举措,可以系统性保障生态、生产和生活相互融合。”种康说。
认可技术
“我进入饲草这个研究领域的时间不长,需要向更多领域内的专家请教和学习。”种康笑着说,自己在饲草领域还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小学生’。
如今,作为饲草种质高效设计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种康介绍,该实验室聚焦饲草作物的生物学前沿理论、饲草复杂基因组与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模块和遗传网络解析、饲草高产稳产优质新品种设计与创制、饲草产业示范与产品评价。他希望努力推动草业发展和育种升级换代。
截至目前,种康带领团队与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合作已有10多年,相关技术得到了认可。“他们很乐意接受新技术,并且对科学技术的使用有很好的判断。”种康说,通过这些年的合作,双方从一个个小问题着手解决,合作成果积小成大、积少成多。
利用科研人员加工的青贮饲料,当地几百头奶牛的实验数据显示,每一头牛每年可以增加3600元的收益。种康还举了一个例子,前几年,收割饲草对时候赶上雨季,科研团队通过饲草加工和烘干技术,帮助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挽回了五六百万的损失。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对这些带来实实在在收益的科学技术非常认可,并在制定“十四五”规划的时候,将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提供的技术方案纳入其中。种康认为,这就是科技成果和产业发展结合的典范。
近年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通过与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在草牧业理论体系构建、牧草种植加工技术、牲畜高效养殖技术以及成果转化推广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技术成果,建立了集“天然草地改良-人工饲草种植-草产品加工-畜牧高效养殖-畜牧产品追溯”畜牧业全链条、全过程于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模式。
谁来投资
要为农业注入科技的力量,需要资金的注入,那么谁来投资呢?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种康已经连续两年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农业前瞻技术科研项目希望找到适合农业发展的资金渠道。
“当前,大部分农业企业还没有足够的实力投资前瞻性的研究,而高校和科研院所更没有匹配资金渠道做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因此需要国家作为主渠道对农业这类公益性前瞻性科研项目进行投资。”种康介绍,比如由农业企业提出需求并发布“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项目,主要由财政资金给予支持,吸引科研团队来解决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