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探秘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秉承矢志创新精神 探寻化物报国情怀 |
|
编者按:
中国的第一桶航空煤油、煤炭的“涅槃”、最亮的极紫外光……每一次实验都是在未知迷雾里的执着穿行,每一项发现都是锚定真理时的豁然绽放。这些镌刻“中国印记”的突破背后,蕴藏着怎样的科研密码与精神火种?走进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与一段滚烫的科学史撞个满怀。
山林蜿蜒,海色接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便隐匿于这片灵秀之中。职工们常戏言“上班如爬山”,而山道旁那座占地千余平方米、其貌不扬的场馆,正是以“秉承矢志·化物报国”为主题的大连化物所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该基地成立于2019年,并于2022年入选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接待活动650余批次,参观学习人数6600余人次。
一踏入场馆,“锐意创新、协力攻坚、严谨治学、追求一流”的标语便映入眼帘。径直前行,一面由27位科学家照片组成的“院士墙”格外引人注目。张大煜、张存浩……这些曾在此辛勤耕耘的科学巨匠,以坚定的信念铸就了大连化物所的辉煌,也让精神火种薪火相传。
张大煜:急国之所急
在场馆外几百米处,矗立着一尊青铜雕像。“他”目视前方,眼神深邃而坚定。这尊雕像正是我国催化科学的主要奠基人、大连化物所创始人——张大煜。在他身后,“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牌匾熠熠生辉,见证着他走过的那段不平凡的岁月。而展馆内的一整面墙,详尽地讲述了他的科学研究过往。
1949年3月,解放战争的硝烟仍尚未散去。在党中央号召下,一批心念祖国的有志之士汇聚辽宁省大连市,开启了他们充满雄心壮志的奋斗篇章。张大煜便是其中的一员,他几经辗转到达大连,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彼时的大连化物所还名为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这里百废待兴,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只要是为新中国建设,理当在所不辞。”怀揣着这样的报国信念,张大煜在大连化物所展开了长达30余年的催化研究。
新中国成立之初,石油资源匮乏,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面对这一困境,张大煜迎难而上,成功研制出“水煤气合成液体材料”等多种催化剂,解了“燃眉之急”。在朝鲜战争时期,局势异常紧张,国家迫切需要高性能炸药,张大煜再次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攻关,最终研制出合适的炸药原料,并成功投入工业化生产。
当大连化物所承担“两弹一星”任务时,张大煜又在短时间内研制出“高效精密蒸馏法生产重水”等多项关键技术,取得了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祖国需要什么,他就研制什么;敌人制约什么,他就突破什么。
在无数次的努力奋进中,张大煜带领大连化物所人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转型,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确定了“任务带学科”的发展模式。时至今日,这一模式依然是研究所前行的方向。至诚报国的“张大煜精神”犹如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着大连化物所人代代传承先师薪火、砥砺奋进。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张存浩:三次为国“转行”
在张大煜旁边,陈列着另一位科学巨匠的“光辉岁月”。他就是张存浩——我国高能化学激光领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同时也是我国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的创始人之一,并于2013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50年,张存浩正在美国攻读硕士研究生。当时的太平洋彼岸发生了一件大事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张存浩迅速意识到美国即将对中国实施科技和人才方面的封锁。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毅然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刚刚回国的张存浩心中尚存迷茫。未来的方向在哪儿?他思忖着,或许可以去北京的留学生接待处递交材料,探寻答案。此时,张大煜正在接待处寻找合适的人才,看到张存浩的履历后,他立刻上前“劝说”张存浩加入大连化物所的团队。两人“一拍即合”,当晚就坐上了去大连的火车。
在大连化物所,张存浩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年轻科研者。怀着报国的信念和“做实事”的执着,他在此扎根并开启了研究生涯。面对石油资源匮乏的困境,他在张大煜的引领下,投身于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研究。他与团队“另辟蹊径”,通过研制高效氮化熔铁催化剂,成功构建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工艺体系。然而,大庆油田的发现使合成油失去了工业化的必要性,这项研究成果只得暂时搁置。
张存浩并未气馁,迅速转向国家亟需的新方向——研究火箭推进剂,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转行”。面对从未接触过的火箭和匮乏的参考资料,他作为项目负责人,与团队驻扎在郊区的实验站,同吃同住,争分夺秒推进科研进度。历经千余次实验,冒着爆炸风险,团队最终研制出液体氧化剂喷注器,为火箭研发提供了关键部件。
1973年,激光科技成为我国前沿课题,大连化物所随之组建了激光化学实验室。张存浩迎来人生中的第二次“转行”,毅然担起实验室首任主任的重任。面对仪器设备的不足,他再次驻扎实验站,实地攻关,最终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超音速化学激光器,成为中国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
张存浩并未止步。1982年,他将目光投向脉冲氧碘化学激光领域,再次勇闯“无人区”。1985年,他带领团队研制出世界第一台放电引发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该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三次“转行”,三次成功,背后不仅是张存浩对科研的热爱,更是面对国家重大需求时勇挑重担的决心。同事给他起了个绰号——“张着急”,因为他总是急切思考如何尽快完成国家任务、如何满足国家需求。“国家为重,个人为轻”的信念深深植根于张存浩心中,成为他六十余载科研生涯前行的动力。“大爱无我,矢志报国”的张存浩精神,也在大连化物所得以薪火相传。
一代代人的“接力”
除了那些记录着往昔岁月的照片,展馆的玻璃柜中还珍藏了一些老物件,如张大煜先生的手稿、自传、实验记录本和入党志愿书,张存浩先生的实验记录本、亲手制作的幻灯片以及钱学森给张存浩的回信等。这些宝贵的手稿,仿佛“飞鸽传书”般,将那个年代赤心报国的生动场景再次呈现在每一位参观者的眼前。
毕生致力于色谱基础理论技术研究的邹汉法,毕生奉献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蒋宗轩,毕生投入太阳能电池相关研究的任通……国家需要什么,他们就义无反顾地去研究什么。在这座北纬39度的“浪漫之都”,一代代学者凭借对科研的坚定信念和炽热的爱国心,筑起了坚不可摧的城池堡垒。他们将继续扬帆,踏上新的征程,向着星辰大海前行。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如同一部厚重的科学史书,记录着中国化学化工领域的发展足迹;又如同一座精神丰碑,屹立在科研工作者的心灵深处。这里不仅铭刻着往昔的璀璨成就,更激发着未来探索的无穷动力,让科学家精神在新时代的征途上焕发光芒。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