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冠羚亚科(HypsodontinaeKöhler,1987)是牛科动物的早期代表成员之一,主要包含高冠羚(Hypsodontus)、土耳其羊(Turcocerus)和库班羚(Kubanotragus)三属,中中新世时期广泛分布于东亚(中国和蒙古)、西亚(土耳其)、欧洲东部(北高加索和塞尔维亚)以及非洲等地;在中国,土耳其羊的化石记录最为丰富,库班羚次之,而作为该亚科模式属的高冠羚至今尚未有所报道。此外,关于该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自建立以来也鲜有系统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世骐研究团队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刺滩地区东乡组底部砂岩层中发现牛科动物化石。结合传统的形态学对比和现代三维数字化技术测算,将新材料归入高冠羚属,并命名为中国高冠羚(Hypsodontussinensissp. nov.);新种填补了高冠羚属在中国的化石记录空白,并为高冠羚亚科属间演化关系乃至牛科动物的早期演化历程提供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于2025年7月在线发表于《Fossil Record》。
除戈壁羚(Gobiocerus)目前仅发现颊齿化石,高冠羚、土耳其羊和库班羚属已发现一定数量且保存完整的角化石。三属的角心均呈现同向扭转,但扭转程度存在差异,这也是区别三者的重要鉴定特征之一。产自刺滩地区的化石材料为一枚带有部分额骨的右侧角,角心均匀向上变细,基部横截面呈近圆形;角柄较长,角面相对平滑;其中角心所表现出强烈同向扭转(左侧角心从底部向上顺时针旋转)的形态特征明显区别于扭转程度不超过1/4圈的土耳其羊和轻微扭转的库班羚属。
?
图1中国高冠羚角心标本.A,前视;B,后视;C,内视;D,外视;E,底视.
过去,由于高冠羚和库班羚属型种的角心形态相似而被视作同物异名,本研究结合历史材料与新化石标本,依据角长(包括角心与角柄的长度以及与总长的占比)、角心同向扭转程度、角心基部横截面形状与大小等形态特征,重新厘定高冠羚、土耳其羊和库班羚三属间的特征差异与鉴别标准。研究表明,三属可能处于平行演化,其中库班羚属所表现的微弱同向扭转被认为是该类群中的一种相对较原始的角心特征,而土耳其羊和高冠羚所拥有的更加强烈的同向扭转角心则为衍征。基于形态学对比,本研究还重新评估了甘肃省西水沟地区铁匠沟组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哈拉玛盖组几枚牛角化石所属的分类位置,研究发现这些角心标本与库班羚属的属型种(Kubanotragus sokolovi)形态相似,然而在颊齿上仍保留有明显的原始特征。因此,西水沟标本和新疆标本可能属于库班羚的早期类型,高冠羚和土耳其羊属则是由库班羚属中原始的早期类群分化而来的另外两类分支。
高冠羚属最早由Sokolov (1949)依据产自中中新世北高加索Belometchetskaya地区的一段带有m2和m3的下颌建立的,而后在塞尔维亚Prebreza和土耳其等地不断发现新种,但它们的时代均处于中中新世,而新种中国高冠羚则来自早中新世;这为高冠羚属的起源与早期演化以及向西亚、欧洲和非洲等地扩散提供新证据。
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 2023YFF0804501)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472004,42430207)的支持。本文第一作者为沈阳师范大学2025应届毕业生金谕青,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世骐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3897/fr.28.e156566
(原题:中国首次发现的高冠羚属为牛科早期演化提供新思路)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