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抗逆植物适应与筛选研究团队以该区代表性天然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在前期针对该区牧草产量评估的基础上,系统阐明了群落水平上牧草品质、品质储量的变异,并进一步揭示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表在《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
研究表明,该区天然牧草粗蛋白、非纤维碳水化合物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较高,但脂肪含量较低。牧草品质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随经度的升高而下降,随着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上升。牧草品质的空间格局主要由气候因素驱动,更寒冷、更干燥且变异性更大的气候导致更高的牧草品质。
牧草产量和品质存在普遍的权衡关系,二者对群落特征和环境因子的响应存在差异,因此牧草品质储量的变化与牧草产量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
关于产量和品质的权衡关系及品质储量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发现植物丰富度的增加加剧了产量和品质的权衡,并降低了品质储量。群落中禾草比例的增加可打破产量和品质的权衡,提高了品质储量。气候因子中,多年生长季平均降水量显著影响着产量和品质的关系。随着降水量的升高,产量和品质间的权衡关系被打破,但对品质储量无显著影响。土壤养分的升高未显著影响产量和品质的权衡关系,但可提高牧草的品质储量。这些研究结果深化了对牧草供给功能格局及其影响机制的理解,可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agee.2025.10986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