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脑成像研究发现,乐观主义者在大脑活动中表现出一种共同的模式。相较于悲观者,他们更能清晰地区分积极与消极事件。该研究成果于7月22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它有望为共情、孤独感等复杂情绪机制的探索,以及抑郁症等与负面思维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新线索。
乐观者的大脑活动模式高度相似。 图片来源:马克和玛丽·史蒂文斯神经影像和信息学研究所
“如果‘志同道合’不只是一个比喻,而是真正存在于神经层面呢?”该研究的合著者、日本神户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兼神经科学家Kuniaki Yanagisawa提出了这一设想。此前已有研究表明,持积极心态的人在大脑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即负责处理未来思维与情绪的脑区)中展现出相似的反应模式,这种神经活动的一致性可能与他们相近的人格特质有关,提示他们可能以相似方式解释和加工个人经历。
Yanagisawa团队通过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扫描了87名参与者在想象未来事件时的大脑活动,这些事件被分为积极、中性和消极。在完成fMRI扫描后,参与者填写了一份问卷,以评估其乐观程度。
研究人员分析MPFC的活动模式后发现,乐观者在处理这些事件时呈现出高度一致的思维轨迹,而悲观者的脑活动模式则呈现更多独特异常的特征。
“最令人惊讶的是,大脑活动模式竟能以可观测的形式呈现出人们在思维方式上的相似性。”Yanagisawa表示。研究推测,乐观者比悲观主义者更清楚地区分积极和消极的事件,还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加工这两类信息,从而形成了相似的大脑反应模式。具体而言,他们在构想积极事件时更加生动具体,而面对消极事件时则采用抽象化处理策略,以此保持情绪距离。
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科学家Tali Sharot认为,这一发现对心理健康研究意义重大,因乐观心态“与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呈现出负相关”。她补充道:“我们用‘抑郁’描述多种不同的表型,”包括可以被解释为悲观的消极想法。她指出,所谓的“乐观者相似性”或许源于“普通人群比精神疾病患者更具同质性”。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5-02302-6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