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凌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22 8:47:18
选择字号:
华东某高校招生组组长:招生有“道”,亦有“术”

 

  ?

编者按

在高校招生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招生组既是高校形象的“代言人”,也是考生专业选择的“引路人”。《中国科学报》今日刊发的这篇一线招生组教师的自述,记录了他们身处其间的真实经历:有高校间的位次竞争,也有与中介机构的角力,更有与考生和家长的深度沟通,以及对教育理念的坚守与反思。

第一次参与招生工作前,我其实是有些抵触的。

那时我觉得自己性格偏内向,不太擅长与人打交道。作为“搞学术”出身的知识分子,平日里更多是埋头研究,总觉得这种“对外”的事情,自己恐怕做不来。

可真正投身其中后,我才意识到,招生工作远比自己想象的复杂得多。

招生组每年要参加几十场展会,到一个地区就要联系几十所中学。进入招生季,每天早上六点准时起床,启动“战前分析”:目标考生跟进到哪一步?哪个片区需要加力?哪些学生还有挽回的可能?这些细节,往往决定着我们能否在招生博弈中抢得先机。晚上,则要结合往年招生大数据和当年报考动态,进行考生排名、专业匹配的“沙盘推演”,并实时调整招生策略。一遍遍推演、一次次调整,有时要持续到凌晨两点。

久而久之,我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招生这项工作有“道”,亦有“术”。

结果导向的“竞赛”

说到底,招生是一个非输即赢的判断题,而“赢”与“输”最后都体现在分数线上。

这是一场结果导向极强的“竞赛”:学校今年的分数线对应的考生位次相比去年有没有提升?分数线在同类高校中排第几?这些都是不容含糊的硬指标。

学校每年会根据各省份的招生成绩评出一、二、三等奖。一等奖就是“赢了”,二等奖表示打平,三等奖就意味着“落败”。奖金倒是小事,我们更看重的是那份荣誉。在招生工作中真正让人上头的,是那种“竞技状态”——招生季就像一场学校间的综合技能大比武,输了,面子上挂不住;赢了,整个招生组都能挺直腰杆。

对经验丰富的招生老师来说,培训中常讲的高校排名、学校有多厉害,这些是属于“道”的部分。但在实际“战场”上,它们往往缺乏说服力。水平相当的兄弟高校之间拼得更多的是“术”。

比如有一年,我们高校的招生组和兄弟高校的招生组住在同一家宾馆的不同楼层。按理说,大家各招各的,井水不犯河水。结果他们在每个楼层的电梯出口都安排了人员“把守”,一边贴海报,一边主动拦人打招呼,生源“截胡”就在宾馆楼道上演。

还有一次,当地一所中学安排了一间教室让我们宣讲。我们刚进去,兄弟高校的老师就站在门口候着,准备“顺手牵羊”拉走我们的目标考生。

当然,招生组之间也不仅仅是对立的竞争关系。大家都讲究面子,也要维持体面。今年我们和另一所兄弟高校在省教育电视台拍摄招生宣传片,虽然彼此是对手,但还是照了合影、握了手,气氛友好。

有时候,招生组间还会达成一些“君子协定”。比如,有考生咨询后明确表示不考虑我们学校,我也会诚实地推荐他去另一所更匹配的兄弟高校。毕竟在这条分数线上的拉锯战里,大家都希望维护一个相对健康的招生生态。竞争归竞争,默契也确实存在。

等到志愿填报结束,我们会和兄弟高校的招生组“对答案”——大家互通分数线,一算就知道今年谁赢谁输。

这几年,我们和兄弟高校的竞争可谓有赢有输,有来有回。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们完全不派招生组驻扎,很可能输得连自己都不认识了。

大型“相亲”见面会

对招生组和考生来说,招生就像一场“相亲”。

根据我们招生组的经验,在我们学校普通批次录取的学生当中,95%以上的文科、理科考生,甚至可能更多,都曾主动来找我们面对面咨询。学生如果中意一所高校,必然会找这所高校的招生组老师面谈。所谓的“咨询面谈”,不只是在宾馆驻地,也包括在所在地中学的“摆摊”、宣讲中咨询。

有时,招生老师还会登门拜访考生家庭。白天忙着宣讲,到考生家时往往已是晚上。考生父母、中学老师、七大姑八大姨齐上阵,往往要聊到深夜,学生才决定是否报考我们学校。

面谈结束,如果家长说出一句“孩子就托付给你们了”,我们心里就有底了。

但这场“相亲”往往充满变数。有的考生前一天还很坚定,第二天就被其他高校“忽悠”,来找我们要求调专业。从“只要能进就行”,变成“对这个专业不满意”,讨价还价也不少见。

我们要做的,就是帮考生厘清方向,避免盲目跟风。

比如这几年,学生扎堆报考“新工科”,尤其是人工智能、计算机、微电子三大专业。但我总是提醒他们,别被所谓“热门”牵着走。专业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看匹配。

很多考生之所以迷茫,是因为高中阶段只是埋头学习,对职业选择毫无概念。

于是,各个招生组就在其中“暗斗”,以“卖专业”为目的展开拉锯战。你说考生学工科好,我说考生适合学医,还有人建议考生学与公务员相关的专业。经过这种反复的“斗法”和掰扯,考生才慢慢增进对不同专业的了解,进而找到心理上的平衡点。

但归根结底,这对考生来说是一种“带偏好”的职业启蒙。因为招生组的一大任务就是“卖专业”,如果一个专业没人报,那就出问题了。

填完志愿、拿到录取通知书,招生工作还没结束。之后,我们还有一系列“招生售后服务”,包括送新生进校、了解新生入校后的适应情况等。今年搞好人际关系,明年自然会有人帮我们说好话、推荐生源。

这些年我最想告诉考生的一句话是,选定一条路,就坚定地走下去。其实,没必要把专业选择当成“生死抉择”。只要是你能接受的专业,其实都能走下去。没有哪个专业的学生一定能飞黄腾达,也没有哪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一定找不到工作。

在我看来,招生组可以用各种“术”吸引考生填报,但真正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找到合适的方向——这才是招生工作的“道”。

我们观察到,等考生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反而释然了。最终他们会发现,人生的选择大都是这样。我们终究是要大步向前走的。

(讲述者系华东某高校招生组组长,本报记者孟凌霄采访整理)

《中国科学报》(2025-07-22 第4版 高教聚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发现调控甜瓜成熟的两个关键转录因子 月壤取水 可产燃料
《科学》(20250717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港理工研发出新型二维材料强韧兼备技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