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普通高校录取分竟超“双一流”,考生趋之若鹜对不对? |
|
文|《中国科学报》记者 温才妃
江苏省日前公布了提前批次的投档线,有两所大学格外“耀眼”。上海海关学院、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投档线高达657分,甚至超过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顶尖高校。为什么投档线如此之高?上海海关学院称,学生将来大概率能顺利考公上岸。
这并非个例,去年就爆出高分考生涌向地方警校、师范院校,以及有委培名额的院校。其中,浙江警察学院最高录取分达658分,这个分数本可以上“双一流”高校。浙江还有两名661分、659分的高分考生去了丽水学院,只因他们所选的专业属于定向委培、毕业就带编制。
不只是本科院校,专科院校也有类似情况。电力、铁路、船政等热门就业的专科学校,录取分数甚至高过普通本科。
保守选择的背后,流露出年轻人对稳定性的极致追求——从事“铁饭碗”工作稳定性强、社会福利有保障,能更好兼顾生活与工作,婚恋、社交等方面社会认可度更高。在竞争压力增大、不确定性增强的环境下,求稳的选择看起来“无可厚非”,尤其适合家庭没有额外负担,或本身性格踏实的年轻人。
但是,这些高分考生听从父母长辈的意见,在18岁的年纪,就希望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躲避再次选择时的竞争,同时也放弃了充满各种可能的机会,真的是一个聪明的决定吗?“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这么早就致力于“求稳”,也可能带来很多遗憾。
年轻最大的优势在于,试错成本较低。无论是创业,还是换工作,年轻时的失败更容易被包容,经历这些失败看似沮丧,但能够快速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25岁到35岁是积累期,一旦找到热爱的方向,在该领域持续深耕,硬实力将成为人生下一步的底气。马云、任正非等知名企业家,年轻时也都经历了不断试错,最后选定了人生方向。
而高校中,不少大学生以企业家为偶像,但毕业时选择了一台电脑、一杯清茶的工作。不少大学生喊着“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可就业时却离不开家乡5里地。在本该试错的年龄,选择了安逸和稳定,怎么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形成世界观的年龄,不去观世界,何来世界观?
求稳的年轻人其实并非不愿意试错,只是担心“一错毁所有”。有一种说法是,社会的容错能力在下降,试错成本普遍在升高。甚至大学里的一次挂科,都可能影响保研,导致大学生不敢行差踏错一步。还有一种说法是,社会的容错能力在重构,某些方面的试错成本在降低,表现为社会对创新探索的失误、对个人多元化选择的失误更宽容。有不少从大厂辞职搞自媒体、种地的年轻人,并没有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而是收获了“敢于尝试”的好评。
要让年轻人感到“试错有退路,错了有价值,成本能承受”,他们才愿意大胆迈出那一步。大学是年轻人最佳的试错场,“从错中成长”是大学生必须习得的功课。有很多“错中学”的场景,仅以创业教育为例,国际上,顶级商学院教创业的方法是,教会人尽快失败。大学期间创业失败,相比步入社会不仅成本低,还有导师指导、学校兜底,看似挫折,实则是隐性成长。当然,创业并非人人适合,但创业精神必须人人具备,如此才能鼓励更多人在错误中积累经验,大胆闯出一片天。
破除求稳心态,不仅需要社会给年轻人提供“安全垫”,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控制教育、住房成本等,同样需要“双一流”高校、高分考生发挥示范作用。近年来,媒体时有爆出,名校生、海归留学生报考地方街道公务员的新闻。诚然,人生的选择可以多样化,但名校生过度求稳,也导致了从众心理加剧。有数据显示,国外部分顶尖大学的创业率高达10%以上,国内职业院校的创业率远高于顶尖高校,而国内顶尖高校的创业率与二者差距甚远。在很多人热衷“考碗”的当下,顶尖高校应更有所担当,带头成为“破局者”,提振整个社会经济的信心与活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