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南药与健康研究中心团队在草豆蔻品质形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首次整合表型组学、代谢组学与风味组学技术平台,结合形态学、解剖学与微观结构分析,全面解析了草豆蔻果皮和种子团发育过程中风味物质与活性成分的积累规律。该研究成果发表于《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
草豆蔻果实。中国热科院供图
?
草豆蔻(Alpinia hainanensis)是药食同源的芳香药用植物,也是海南省的道地药材。其种子团具有独特芳香与药理活性,广泛应用于中药和香料产业,市场需求旺盛。然而,草豆蔻果实中风味物质与活性成分的积累规律尚不清晰,严重制约了其优良种质筛选、科学采收和高值化利用。
研究发现,草豆蔻果实在形态、显微结构、风味特征以及代谢组水平均表现出显著时空特异性。其中,花后第10周的种子团风味最佳,辛辣感最强,传统炮制手段(煮沸后干燥)能进一步增强其辛辣风味,体现了传统炮制工艺在提升品质方面的智慧。
同时,花后第4至10周的种子团在不同阶段富集不同类型的生物活性成分,表明活性成分积累过程复杂且动态变化显著。研究还发现草豆蔻果皮作为传统炮制中的废弃部分,其富含多种萜类化合物,展现出良好的再利用潜力。
值得关注的是,油细胞结构特征与多种活性物质的含量显著相关,可作为药材品质的“优形”特征;种子苦味口感与黄酮类成分乔松素的含量间显著相关,可作为药材品质的关键感官指标。这些成果为草豆蔻的优异种质筛选、采后加工与高值化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国热科院品资所陈晓鹭副研究员、贵州中医药大学联培硕士研究生田琴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热科院品资所/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于福来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由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项目、海南省重点研发项目和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共同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5.144602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