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21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研究基地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江苏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环境考古研究院协办的“第二届气候环境与人类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8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楼,就气候变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的相关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
大会报告由山西大学教授高策主持,6位专家学者应邀作特邀发言。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研究员姜晓明作了题为《什么是塑造中华文明特质的关键气候环境?》的报告,从地理与气候角度探讨中华文明形成的物质基础;山西大学教授厚宇德在《古今与东西交汇:民国时期的天文与气象观念》报告中,通过笔记小说等史料分析民间气象观念的演变;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容志毅的报告《生命赤道起源说》提出“台风水滴碰撞”机制,探讨气候动力与生命起源之间的关系;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曲枫在《气候变化人类学与北极冰雪研究的人类学视角》中,分析了人类与极地环境互动的复杂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柯资能的报告《〈黄帝内经〉运气理论与气候变化》解读了中医经典中的气候适应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瓒玮在《气候变化下日本海洋战略转型及对中国影响》中,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日海洋地缘格局演变。
本届研讨会共收到58篇学术报告,报告围绕气候环境与各民族文明发展、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气象科技史与环境考古、气候环境与古代风水理论、气候环境与全球地缘政治、北极、北极航道与北极精神等议题,开展跨学科、多角度的深入研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李晓岑说,举办这次研讨会旨在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探索气候与环境变迁对人类文明演进的深刻影响,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与文化共识的深化。
为鼓励青年学者投身气候与人类文明研究,会议特别设立了“北极看世界”青年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本次评选为第二届,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刘媛同学凭借论文《从周亲到隋婿:试论气候波动对前突厥汗国的影响》荣获“北极星论文奖”。评审专家认为,该论文选题独特、视野开阔,展现出作者扎实的史学功底与跨学科研究能力,获得一致好评。此外,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单位的7位青年学者获得“北斗星论文奖”,体现出青年力量在气候与文明研究领域中的活跃探索与创新潜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