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5/27 20:36:25
选择字号:
创新是复旦最鲜明的特质
金力在纪念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5月27日,纪念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大会在复旦大学正大体育馆举行。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以《自立自强 旦复旦新》为主题发表讲话。

“历史、现实、未来在此时此刻交织共融,映射出一个可亲、可爱、可敬的复旦。”在讲话中,金力回顾了复旦大学的发展历史,并指出“创新是复旦最鲜明的特质”。

金力指出,当前,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世界主要大国都把创新作为突破口,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大学在全球科技发展和国家创新格局中的角色更加关键、作用也更加重要。

金力。图片由复旦大学提供

  ?

金力表示,“创新型大学”应具备4方面特点。

第一,为人的创造性发展提供无限可能。现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局限性,滞后的课堂传授与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创新型大学就要打破这种“被定义的人生”“被设计的未来”,培养多潜质、高潜能的“干细胞式”人才。打通学段、学科、专业的立交桥,学生可以按照个性志趣和发展需求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习得和养成终身学习、解决问题、适应变化的能力。我们的教育最终要回归“人的主体性”——为人的创造性和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这样的大学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

第二,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在创新链中,高校的传统任务是在“从0到1”阶段发挥基础研究功能。大学的理想体现在,勇于承担原始创新的高风险,这一点仍然是最为重要的。同时,人工智能正在不可逆转地重新定义创新,推动科学研究范式和组织模式发生革命性变革。面对科学技术裂变式发展、创新曲线指数级攀升,研究型大学已经站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线,直接参与“从0到10”创新全过程。大学的使命,不能仅限于成果发表或为企业机构解决一个个的具体问题,而是要在战略领域帮助国家地方和产业行业根本性地解决一片或一类问题,不断提升创新策源能级和创新驱动能力。

第三,不断突破边界、重塑自我。各种有形无形的边界是创新最大的阻碍和挑战。对边界的突破越大,创新价值也越大。创新型大学应该没有“围墙”,更像一块磁铁,把创新资源和要素聚集到一起,打破政府、高校、社会的有形边界,组成并蓄共生的创新共同体。更需要打破的是高校内部的无形边界,包括传统的知识边界、学科边界、院系边界、机构边界以及人的观念边界。唯一的途径就是改革,而且是非膨胀式的存量改革。当前,复旦大学正在深化新一轮综合改革,希望用5到10年时间,加快各类创新要素的跨界、破界,系统重塑办学模式和办学形态。

第四,站在开放引领最前沿。创新要以自主为根基、坚持“学术独立”,但一定是开放交流的结果。复旦是中国的复旦,也是世界的复旦。关起门来搞创新,搞不出真正的创新。创新型大学既要支撑当下,更要引领未来。这种引领,不仅是科技引领,还有思想引领。复旦将始终致力于做好两件事:一是扎根本土,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二是融通中外,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进而实现对真理的接力和超越,丰富“人类知识的总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定义坐标、开辟新域,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步。

金力强调:“我们建设创新型大学,是守正之上的创新,根深叶茂、本固枝荣,老根常新、新芽常青;是持续不断的创新,始终坚持长期主义;也是有组织的创新,只要党和国家需要,必定举全校之力、全力以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我国科学家破解“背包问题”复杂度之谜 科学家首次测量液态碳微观结构
中国科学家发现罕见掩食脉冲星 企鹅粪便是南极气候“隐形调节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