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每个向科研之巅发起冲锋的研究生,都曾翻越过“阅读文献”这座大山。
一个合格的学术练级者,会将阅读文献作为每日必修课,不仅要形成量的积累,达到“像喝水一样读文献”的丝滑之境,还要尽可能多地汲取“大手文献”——那些出自名家或顶刊的重磅之作,这样才能尽早修炼出好的学术品味。
?
但最近,一种看似不入流的“毒药型”文献却悄然攻占了年轻学子的电脑收藏夹,引发他们集体上瘾。
这种可怕又可爱的文献叫作“黄毛文献”,一些重度上瘾者更是亲切地称它为“毛毛”。
爱上“毛毛”是我的宿命
先给初见“黄毛”的读者科普一下这是什么意思。
从字面理解,“黄毛”就是黄色的头发,通常被用来指代那些经常烫染黄色头发、三五成群厮混在街头的年轻人。
“黄毛”大多出生于不太富裕的家庭,不爱学习,也没有一份正经工作,属于典型的无业游民。由于旺盛的青春荷尔蒙,“黄毛”们总是举止张扬,渴望引起路人,尤其是异性的关注。因此,他们喜欢将自己的头发染成惹眼的颜色,并身着各种奇装异服。
在很多家长眼中,经常游荡在学校附近的“黄毛”是自家孩子学坏的“万恶之源”。一个不留神,自家傻孩子就会被“黄毛”骗走,变成他们中的一员。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毕竟在青少年时期,有谁能拒绝这种五颜六色、还为你两肋插刀的“酷哥”呢?
?
而所谓“黄毛文献”,自然就是拥有“黄毛”气质的学术文献了。
和“黄毛”一样,“黄毛文献”乍看起来比大多数板正的主流文献更惹眼。有网友如此形容“毛毛”的观感:
“当我突然看到一篇文献,标题靓丽可爱,文风如优秀营销号般幽默风趣,内容通俗易懂,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人家的东西,一看就是我的菜,就知道又读到‘黄毛文献’了。”
如同那一头黄毛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毛毛”的标题必定是一堆文献中最吸睛的,简单粗暴又富有跳跃感,充斥着一股“不明觉厉”的味道,让人忍不住想点进去一探究竟。这也是为什么“黄毛文献”的下载量都远高于引用率。
?
相比堆砌很多高端词汇的“大手文献”,“毛毛”的文本对读者非常友好,一看就懂。研究的问题也更接地气,容易引起共鸣,但创新性不高,不会给那些学术水平一般的人造成太多阅读障碍。
?
此外,“毛毛”的出身也很非主流。大多出自三区以下、影响因子不超过3的非核心期刊,有些甚至出自“查无此刊”的“黑刊”,引用率极低。
比如很多出生于上世纪的古早经济适用型文献,就是典型的“黄毛文献”——篇幅短小精悍,文字通俗易懂,引用文献的数量也少,除观点过于质朴、经不起查重外,没有什么缺点。
再比如知网一抓一大把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除个别年轻有为者的大作外,一般水平的硕博论文都属“黄毛文献”。有网友这样形容阅读“二流”硕博论文的感觉:
“读起来通畅无比不说,他们还经常把综述当成小论文发表,所以读一篇能够读出两篇参考文献的信息密度。”
?
科研界的“下沉市场”
对那些学术水平一般、外语水平一般的国内小硕博而言,“黄毛文献”就如同从一堆深奥的世界名著中突然冒出来的一篇玛丽苏网文,令人欲罢不能。虽然世界名著很有文学意义,但普通小硕博就是会忍不住为每一个“霸总”驻足。
?
经济学中有个词叫作“下沉市场”,指的是三线以下城市、县镇与农村地区的市场。这些地区人口基数大、面积广,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生活在这些区域中的“小镇青年”,便是“下沉市场”的重要消费群之一。
“黄毛文献”在研究生群体中的火爆,似乎也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存在于科研界的“下沉市场”,那些出自国内普通高校、学术水平一般的硕博研究生构成了这个市场的主力消费群。“读‘黄毛文献’,品水硕(博)一生”这句网络用语,生动描绘了这一对应关系。
?
从“黄毛文献”奇高的下载量便可以看出,尽管它在学术文献评价体系中的“地位”不高,甚至不被主流文献圈认可,但受众基数庞大。很多在组会上“道貌岸然”研读顶刊名作的同门,背地里都是“黄毛文献”的忠实粉丝。
对那些一心只求毕业的普通小硕博而言,“黄毛文献”更是孤独科研路上真正的必需品,也是最重要的消耗品。
?
@鱼尾烧焦、@阿赢的小小世界、@叫我哆啦easy!
“大手”是应酬,“黄毛”才是生活
如果说,那些出自名家或名刊的“大手文献”是偶尔用来对付导师问询或学术会议的“应酬”,那“黄毛文献”则对标着真实的生活。和下班后只想躺在床上刷短视频是一个道理,“黄毛文献”对这届年轻人来说,是一种放松和娱乐的方式,能提供很多情绪价值。
很多人读“黄毛文献”,会产生一种“我又行了”的幻觉。“毛毛”们往往心思单纯,能被一眼看穿其逻辑漏洞,从而使读者心情愉悦、科研信心大增。因此,“黄毛文献”又被很多研究生称为“善良文献”。
?
有网友如此描述“大手”和“毛毛”的阅读差异:
“每次点开‘大手文献’,看到一长串的介绍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往下拉的一瞬间,各种专业术语像烟花一样崩在我脸上,可我光滑无褶皱的大脑从中捕捉不到任何对我有用的重点;当我打开另一篇‘黄毛文献’,作者是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框架简约、文笔质朴,还能被作者时不时穿插的两句类似屎盆子镶了金边的专业术语逗笑……又是染上‘黄毛文献’的一天呢。”
很多小硕博之所以对“黄毛文献”如此上瘾,大概率是因为他们要写的论文和“毛毛”产生了灵魂共振,总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被“毛毛”吸引。读完后才猛然惊醒,原来自己写的论文就是“黄毛文献”。
“找文献的时候发现一篇蛮符合自己的要求,狂喜不停,往后一看出处是‘黑刊’,反复来回五六次,每次都能精准捕捉到‘黑刊’,遂开始怀疑自己的学术能力。”
事实上,每个科研人都不曾拒绝过“黄毛文献”。据一网友称,他所在的学院曾把一些不入流的期刊列入内部的“黑刊”名单,导师也三番五次告诫学生不要引用“黑刊”文献。可真相是,导师自己读研时还在名单中位列第一的“黑刊”上发过文章。
?
因此,“黄毛文献”可不是什么歪门邪路,它只是每个科研人的来时路。反复上瘾“黄毛文献”也不是文献本身的错,这大概就是科研小白升级打怪路上的某种阶段性设定。但最终还是得奉劝广大硕博朋友一句:
“毛毛”虽好,可不要贪读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