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5/5 17:06:38
选择字号:
教育教学改革3.0进行时,解密复旦理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在复旦大学《物理前沿导论》的课堂上,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袁峰正在介绍黑洞吸积理论。

该课程始于2024年,覆盖了物理学系所有研究领域,由32位物理学科骨干教师轮流介绍各自研究方向,旨在帮助学生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概览学科全局,培育科研志趣。

这一场景,是复旦大学以系统性改革重塑理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的缩影。2024年以来,学校实施教育教学改革3.0,推出“相辉学堂”“AI大课”“思政大课”“X+AI”双学位项目等创新举措,推动学科交叉,以四个融通为标志,全面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通过“拔尖计划2.0”基地建设、个性化培养模式、跨学科融合机制,复旦大学正在致力于打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新高地,为“干细胞式”拔尖创新人才搭建起从基础课程到学术前沿的无缝通道。

淬炼“金课”挤掉“水课”,开设交叉跨学科课程,建设大学分、高难度的本研荣誉课程体系,将通识课程、跨学科学程(微专业)覆盖本研全学段,是复旦大学教育教学改革3.0的重要变革。

推动AI赋能教育教学,复旦大学自2024年起推出116门AI课程,建成AI-BEST课程体系,并基于AI-BEST课程体系,推出数、理、化、生、气五大学科的“X+AI”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教务处介绍,3.0版的教育教学改革标志之一是把“2+X”从本科扩展到本研全学段,在培养路径上实现“2+X+Y”的立体交叉的多元融通。这其中,“2”是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X”是多元发展路径,“Y”则专攻融合创新能力培养。“我们已打通本研选课间的壁垒,赋予学生自主个性化发展的权利和能力,本研学生同坐一个教室上课,将成为常态。”

“Y”是支撑本科生具备直通“学术深水区”科研能力的重点。具体而言,在低年级“播种”,为新生配备学业导师/拔尖导师,鼓励师生共创,设立学科前沿导论课和无学分讨论班,引导学生早进课题组轮转,培育兴趣;高年级“结果”,进入3年级,学生需要进行2学期的科研实践训练,完成1项“复芏计划”项目,激发创新志趣,在“做中学、学中悟、悟中创”;全程“护航”,破除“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现状。

作为复旦大学教育教学改革3.0版的骨架,本研融通是将本硕博各学段作为“完整的有机体”通盘考虑,旨在针对“干细胞式”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开展长学制、全周期培养,构造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骨架。按照“目标逆推”思路,“一以贯之、各有侧重、持续进阶”,自上而下,顶层设计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重塑本研各阶段的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进行“本研融通”全链条顶层设计。

目前,复旦数理化生等学科正积极推进本博融通培养方案,创新性推出8年制“理学学士+理学博士学位”的一贯制培养新范式。

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学校为这种“立交桥”式培养搭建了一套灵活机制,并着重对于学生实施长周期和全链条的科研训练和实践实训:不“因人设课”,而是“为课找人”。在重新梳理本硕博课程和培养方案基础上,通过压缩学分,删减重复性课程,开设新课,打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全校一套课程体系,给每一门课标注1-8的层级,杜绝本科与硕博课程重复。

值得一提的是,本研融通最重要的目的是打造人才自主培养的“高速公路”,让学生获得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在其中,学生可以本硕博一通到底,也可以通过“匝道”动态进出,还可以在不同道路之间切换。

“拔尖创新人才需要长周期、全链条培养。学校将用2-3年的时间,以造就多类型人才为目标、学科专业调整为基座、本研招生联动为源头、培养体系和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为路径、管理体制机制调整为保障,全面革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复旦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焱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即将迎来 “火炉模式”,这样种树降温5度 《科学》(20250502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研究者为蔷薇属物种演化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科学家在AI模型中内置“防火墙”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