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30 15:53:45
选择字号:
这一光催化体系首次实现乙酰胺克级产量规模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教授董帆、李解元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研究论文。基于大量的实验证据,文中提出稳定中间体和瞬态中间体的定向偶联是实现太阳能驱动乙酰胺高效合成的决定性因素。本研究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并对推动绿色化学合成有着重要意义。

相关研究团队构建了一种高效、稳定的太阳能驱动光催化体系,实现了乙醇与氨气的温和共氧化,成功合成酰胺类产物CH3CONH2。通过精准调控氧气活化和光生电子-空穴对,产率达百摩尔级,选择性达99%以上。该光催化系统连续运行了300小时,在此期间乙酰胺的产量首次达到了克级规模(1.82 g)。

文章深入研究了全面的反应机理,以揭示实际的偶联过程和关键中间体,研究手段包括同位素标记的原位电子顺磁共振、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和原位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8840-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即将迎来 “火炉模式”,这样种树降温5度 《科学》(20250502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研究者为蔷薇属物种演化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科学家在AI模型中内置“防火墙”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