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29 18:44:21
选择字号:
科学家从头异源合成中药防风的主要活性成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研究员王丽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叶敏团队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解析了药用植物防风中一种重要的呋喃色原酮的生物合成途径,在本氏烟草中实现了升麻素苷和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的从头异源合成,并阐释了防风中呋喃色原酮含量远高于其他多种伞形科植物的原因。该研究为呋喃色原酮的代谢工程的设计和生产铺平了道路,并揭示了伞形科植物中呋喃色原酮生物合成途径的进化机制。

呋喃色原酮(Furochromones)是一类重要的活性天然产物,具有抗炎、抗病毒、保肝、抗癌等多种药理活性。升麻素苷和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是两种代表性呋喃色原酮,也是中药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的主要活性成分。尽管呋喃色原酮的药理活性已被广泛研究,其生物合成研究尚不深入,呋喃色原酮生物合成途径中呋喃环的形成以及丰富的甲基化、糖基化、羟基化取代等合成途径未见研究。

研究挖掘并验证了防风的色原酮合成酶(SdPCS)、异戊烯基转移酶(SdPT)、前胡宁环化酶(SdPC)、氧甲基转移酶、羟化酶、糖基转移酶等,从头解析了升麻素苷和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的生物合成通路,并在烟草体系中实现了这两种物质的从头合成,合成效率分别为3.82 μg/g和17.48 μg/g。

另外,研究发现色原酮类物质在防风中的含量远高于其他伞形科物种。研究推断,呋喃色原酮骨架形成阶段的关键催化酶基因对于防风中呋喃色原酮的富集起着决定作用。这种酶在防风中特异性存在,而其他伞形科植物缺少该基因的直系同源基因,同时与该基因属于相同系统发育分支的其他近缘基因也无法催化形成特征呋喃环,这导致其他伞形科物种无法完成前胡宁的环化步骤。这些证据诠释了防风中大量积累呋喃色原酮的遗传机制。

叶敏、王丽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大学研究生邹建霖、李鸿晔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博士后聂宝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8498-8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在AI模型中内置“防火墙” 探秘繁殖密码:铺就葡萄育种“黄金路线”
地球“极客”勇探火星 新型激光角反射器助力35万公里卫星测距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