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29 15:19:54
选择字号:
“植物主导青藏高原碳反馈”的观点被印证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山地所)在高山冻土碳排放海拔模式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于4月28日发布于成果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通讯》。

青藏高原高山和极高山广布,高山冻土中蕴藏大量有机碳,在气候变暖影响下可能存在分解风险,尤其是越冷的地区碳排放对温度变化可能更敏感。然而,以涡度相关系统为代表的测定手段很难区分植物排放和冻土CO2排放。非生长季,植物处于休眠状态,为解析冻土直接CO2排放提供了独特的“窗口期”。成都山地所研究团队通过强化羌塘高原碳通量监测并开展数据整合,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非生长季CO2排放的海拔模式开展了系统研究。

研究表明,土壤CO2排放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下降,其海拔模式由土壤有机碳决定。CO2排放的温度敏感性同样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这一海拔模式同样由土壤有机碳决定——这一发现与此前预期有所差异。到本世纪末,4000米以上地区CO2排放增幅显著低于较为温暖的低海拔地区,也显著低于北极地区。因此,底物供应是决定青藏高原冻土CO2排放强度和释放潜力的关键。以羌塘高原为代表的连续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质有限,导致CO2释放受限,这印证了此前研究团队提出的“植物主导青藏高原碳反馈”的观点。“海拔越高,底物供应越有限,碳排放对气候变暖反应越弱”,这一科学发现为高山冻土碳循环的预测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

成都山地所博士后邓昭衡、在读硕士生范家彬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魏达、王小丹为本研究的通讯作者。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24GL11349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在AI模型中内置“防火墙” 探秘繁殖密码:铺就葡萄育种“黄金路线”
地球“极客”勇探火星 新型激光角反射器助力35万公里卫星测距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