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赵现廷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23 13:17:28
选择字号:
新研究开辟肺癌抗体药物偶联物治疗新方向

 

近日,《自然-医学》发表了关于芦康沙妥珠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该研究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张力/方文峰、副研究员赵珅团队牵头,联合全球多中心研究团队共同开展完成。这也是张力团队在短短1个月内第二次在《自然-医学》发表的重要研究成果。

肺癌是全球因癌症死亡人数最多的癌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病例的80-85%。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预后较差。尽管目前的治疗手段,如铂类化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针对特定基因变异的靶向治疗等,能够提供一定的疾病控制率,但大多数患者最终会产生耐药性,导致疾病进展。耐药后的治疗选择少,获益有限。因此,开发新的有效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TROP2是一种在肺癌等多种实体肿瘤中过表达的跨膜糖蛋白,是抗体药物偶联物的热门靶点之一。芦康沙妥珠单抗作为一种新型的靶向TROP2的抗体药物偶联物,采用了自研偶联技术的创新设计、全新的毒素载荷以及高药物抗体比值的策略,在增强药物的稳定性和抗肿瘤活性的同时,可降低毒素载荷的全身暴露和毒性。

今年3月4日,芦康沙妥珠单抗斩获全新适应症,用于治疗经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含铂化疗治疗后进展的EGFR基因突变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使得芦康沙妥珠单抗成为全球首个获批肺癌适应症的TROP2-ADC,也确立了其在该治疗领域的领导地位。

该研究涵盖了KL264-01研究3A队列和SKB264-II-08研究Part 1的队列1和队列2两项临床试验。KL264-01研究3A队列共纳入43例患者,包括21例EGFR野生型和22例EGFR突变型患者;SKB264-II-08研究Part 1的队列1和队列2则共纳入64例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这些研究不仅跨越了地域界限,涵盖了亚洲、欧美等地的患者群体,更在临床试验设计上充分考虑了不同地域人群的差异。

芦康沙妥珠单抗之所以能在肺癌治疗中脱颖而出,得益于其精准靶向TROP2的创新设计。TROP2在正常组织和细胞中几乎不表达或低表达,确保了治疗的精准性和安全性。此外,该药物采用稳定性经过优化的CL2A连接子,在抗体端通过新一代偶联技术与具有高亲和力和靶向性的人源化抗TROP2抗体不可逆偶联,在毒素端则与自研毒素小分子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偶联而成,药物抗体比值高达7.4,进一步增强了其抗肿瘤活性。

对潜在作用机制的探索表明,EGFR突变可显著增强芦康沙妥珠单抗的内化活性,这一发现与临床结果相互印证,提示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芦康沙妥珠单抗单药治疗或可显著获益。在安全性方面,芦康沙妥珠单抗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共107例患者接受了芦康沙妥珠单抗治疗,虽然任意级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以及3级或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分别为98%和71%,但大多数患者在对症治疗后能够迅速恢复。这表明芦康沙妥珠单抗的安全性整体可控,治疗相关的毒性在充分的支持治疗下能够得到缓解。

相较于国际同类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领域折戟的困境,张力团队开创性地发现EGFR突变增强抗体药物偶联物内化的机制,并通过KL264-01/SKB264-II-08双研究验证“精准富集+广谱覆盖”策略,证实芦康沙妥珠单抗在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卓越疗效。目前,多项II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全面覆盖了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人群,未来有望为该类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此外,在驱动基因阴性非小细胞肺癌人群中已开展多项III期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索芦康沙妥珠单抗与其他治疗手段(如免疫治疗等)的联合应用前景。通过不断优化治疗方案和精准筛选获益人群,芦康沙妥珠单抗有望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获益。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5-03638-2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宙射电探测器或在15年内找到暗物质 2029年,“毁神星”将与地球擦肩而过
最精准太空时钟即将发射 人类首次通过欺骗眼睛观察到新颜色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