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杨祝良团队历时近2年,对高黎贡山不同海拔高度及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大型真菌开展了系统的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工作,共采集标本9400余份,鉴定出大型真菌121科380属1500余种,新种约50种,并正式发表了21个新种、1个中国新记录种和1个云南省新记录种。相关成果发表在《真菌学》等期刊。
高黎贡山位于滇西中缅边境,是中国西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作为生态系统运转中不可或缺的主角,大型真菌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因真菌家底不清,严重阻碍了该区生物多样性的全面有效保护。
研究团队根据标本的形态特征、生态分布特点和分子系统发育证据,研究团队对密瑚菌属、丝膜菌属、白丝膜菌属、金耳属、萨氏丝膜菌属和草菇属等代表属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还发现松茸、云南侧盘菌、东方菌瘿伞、黑肉伞等国家II级保护物种或应该给予重点保护的稀有物种,以及有开发潜力的新种疣凸金耳。
杨祝良表示,上述新种和新记录种的发现只是高黎贡山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高黎贡山地区大型真菌的物种多样性、演化规律以及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为高黎贡山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更多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分布于高黎贡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密瑚菌属物种。(a) 褐白密瑚菌A. brunneoalbus; (b) 毛脚密瑚菌A. hirtipes; (c) 羽瑚菌状密瑚菌A. pteruloides; (d) 雪白密瑚菌A. niveus; (e) 杯密瑚菌A. pyxidatus; (f) 云南密瑚菌A. yunnanensis。比例尺为1cm

分布于高黎贡山及其周边地区的萨氏丝膜菌属物种。(a) 黑盖萨氏丝膜菌 T. atricapitatus; (b) 粗柄多形萨氏丝膜菌 T . crassimultiformis; (c) 铜色萨氏丝膜菌 T. cupreus; (d) 小白萨氏丝膜菌 T. alboparvus; (e) 黄盖萨氏丝膜菌 T. flavocapitatus; (f) 薰紫萨氏丝膜菌 T. lavendulaceus; (g) 淡紫萨氏丝膜菌 T. pallidopurpurascens; (h) 污盖萨氏丝膜菌 T. sordidus; (i) 细柄萨氏丝膜菌 T. tenuipes。比例尺为5cm

分布于高黎贡山及其周边地区的草菇属物种。(a–b) 毛盖草菇V. pilosa; (c) 银丝草菇V. bombycina; (d) 白毛草菇V. hypopithys; (e) 莫氏草菇V. morozovae; (f) 小裂盖草菇V. parvirimosa; (g) 灰褐草菇V. pulla; (h) 裂盖草菇V. rimosa; (i) 草菇V. volvacea。比例尺为1cm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www.mdpi.com/2309-608X/10/12/845
https://phytotaxa.mapress.com/pt/article/view/phytotaxa.664.4.3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0275514.2025.2476936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21501203.2024.2441178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0275514.2025.2476934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