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记者从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获悉,该院放疗科副主任陈创珍团队与法国古斯塔夫·鲁西癌症中心等机构合作,研究发现肠道低剂量放疗能克服恶性肿瘤免疫耐药。相关成果发表于《癌细胞》(Cancer Cell)。
近年来,免疫治疗,尤其是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治疗,在癌症治疗领域取得巨大成功,为无数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遗憾的是,仍有大部分患者因对免疫治疗产生耐药而无法从中获益。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陈创珍表示,在对一组转移性实体瘤患者接受体部立体定向放疗联合PD-L1单抗治疗的临床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时,研究团队偶然发现接受过肠道低剂量放疗的患者,对PD-L1单抗治疗的反应更为显著,生存期也更长。该现象引起了研究团队的极大兴趣,并随后在全球八个不同地理位置的回顾性临床队列中得到了验证。
为了进一步探究其背后的机制,研究团队进行了小鼠实验。结果令人振奋:在接受低剂量放疗与PD-1单抗联合治疗后,近30%的小鼠肿瘤完全消退。深入研究发现,低剂量放疗的疗效与患者肠道中一种名为Christensenella minuta的菌群丰度密切相关,该菌群能够促进免疫细胞的有效迁移,增强其抗肿瘤活性。
研究还发现,低剂量放疗能够增加免疫原性代谢物的产生,例如次级胆汁酸和精氨酸代谢物,同时减少免疫抑制性代谢产物的生成。这种代谢环境的改变,为免疫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更重要的是,研究团队采用粪便微生物移植技术,进一步验证了肠道微生物群在低剂量放疗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中的关键作用。结果显示,将长生存患者的粪便样本移植到小鼠体内,能够显著增强低剂量放疗与PD-1单抗联合治疗的疗效,而来自短生存期患者的粪便样本的粪便微生物移植则没有观察到这种效果。
为了将临床转化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造福更多患者,陈创珍团队开展了一项前瞻性概念验证临床试验。该试验针对免疫耐药的实体瘤患者,在原免疫治疗方案基础上增加一次1Gy的低剂量放疗,初步结果显示:20%(2/10)的患者出现部分缓解,50%(5/10)的患者病情稳定,远隔效应的发生率高达47%,远超既往立体定向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后远隔效应的发生率。
“本次研究肠道低剂量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成果,有望为免疫治疗耐药患者带来新希望。”陈创珍说。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cell.2025.02.01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